在加密貨幣領域,「收益」是指透過部署數位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而非僅止於持有資產並等待價格上漲。這類收益可能來自將代幣借給需求方、質押以強化網路安全,或為去中心化交易所注入流動性。這些獲利方式在以太坊等區塊鏈平台上已成常態,主要仰賴可程式設計的智慧合約及能夠互相組合的 DeFi 協議所賦能。
不過,比特幣向來缺乏這類金融用途。雖然它仍然是加密貨幣生態圈中最具安全性、最去中心化的資產,但其在鏈上帶給持有者的收益機制極其有限。專家分析指出,這是由於比特幣的核心設計決策──包括在指令碼語言上刻意設限、採用不鼓勵複雜互動的帳務模型,以及社群文化始終把安全性置於創新與實驗之前。
比特幣限制性的指令碼功能、基於 UTXO 的帳務模型和極為嚴謹的共識設計,使其堅實但欠缺彈性。這種僵化既是比特幣安全性的核心支柱,也對在底層鏈直接構建金融應用施加了嚴苛邊界。因此,在比特幣大半發展歷程中,收益型應用(如借貸、放款或提供流動性)要不是無法在鏈上實現,就是只能仰賴鏈下中介與託管商。BlockFi、Celsius 與 Genesis 等服務短暫填補過這個空缺,但最終皆走向倒閉,加劇市場對中心化收益方案的不信任。
以太坊等 DeFi 協議即便強大,也難以原生整合比特幣。相反,它們必須透過託管單位或跨鏈橋接技術,將比特幣轉為包裝型資產(如 WBTC、renBTC、tBTC)方能進行操作。這一流程不僅引入託管風險和跨鏈摩擦,還需要額外信任假設,令比特幣純粹論者多數持保留態度。即便比特幣在多個時期市值佔加密貨幣總市值一半以上,其鏈上應用仍大多停留在結算和投機層面。
在 2020-2022 年 DeFi 熱潮期間,包裝比特幣成為讓持有者參與收益型產品的關鍵工具。以 WBTC 為例,高峰時期其總鎖倉價值突破 40 億美元。然而,其運作設計需將比特幣交由中心化託管方(BitGo)後換發 ERC-20 代幣。這一流程雖可行,卻背離比特幣強調的「信任最小化」與「自主管理」核心原則。
再者,市場對包裝資產底層儲備無法有效稽核或獨立驗證,因此質疑聲浪升高。Tornado Cash 制裁、橋接協議遭駭(如 Wormhole、Nomad)及 DeFi 協議漏洞,進一步提高了將比特幣轉入以太坊領域所面臨的風險認知。用戶面臨兩難選擇:不是放棄收益,就是必須承擔託管、跨鏈或智慧合約帶來的額外風險。
比特幣設計時並未打算支援圖靈完備的執行環境。區塊鏈專家說明,其 Script 語言被刻意限制,是為避免出現如無限迴圈、合約膨脹及早期以太坊常見漏洞等問題。這使得在比特幣上撰寫高度表現力的智慧合約幾近不可能。雖然比特幣 Script 支援多重簽章與基本時間鎖,但它並不具備可編程狀態轉換、合約互操作及基於 gas 的執行計量等關鍵功能。
此外,比特幣社群的保守文化與極為謹慎的治理方式,導致協議層級升級進展緩慢且常伴隨激烈爭議。例如 Taproot 提案即使取得廣泛共識,仍歷經多年才啟動,上線後才增添 Schnorr 簽章及 MAST(Merkelized Abstract Syntax Tree)等新功能。因此,比特幣已在可編程資產競爭中明顯落後。
反觀以太坊和新興的 Solana、Avalanche、Arbitrum 等區塊鏈,已催生出數百個協議、完整的可組合標準(如 ERC-20、ERC-4626)及整合型工具。這些環境讓 DeFi 在完全無需比特幣直接參與的情況下蓬勃發展,間接將比特幣排除在鏈上金融應用之外。
自 2023 年底起,各項技術突破逐漸打破比特幣難以實現原生收益的傳統觀點。Ordinals 與銘文的興起,帶來比特幣 NFT 的全新應用,證明任意元資料都能嵌入比特幣交易,成為比特幣鏈上創意與技術變革的催化劑。市場數據顯示,比特幣用戶願意為非貨幣屬性付費,同時協議開發者也展現出運用現有技術堆疊創新的強大能力。
2023 年 10 月 BitVM 問世,提供嶄新框架,用於以比特幣現有操作碼在鏈上驗證鏈下計算。技術專家指出,BitVM 無需修改比特幣共識或進行軟分岔,而是倚靠挑戰-回應機制與雜湊原像驗證來確保鏈下運算的正確性。這讓 rollup、橋接、可編程金融合約等應用得以架建於比特幣網路之上,卻不必更動底層協議。
2024 年,BitVMX 等技術實現擴展,讓 BitVM 的設計更加模組化且易於擴充。BitVMX 結合虛擬 CPU(如 RISC-V)與樂觀 rollup 原理,讓複雜計算可在鏈外執行,再定期用比特幣 Script 驗證正確性。這使得以真實 BTC 結算的原生借貸、做市商與質押模組得以問世,並無需將資產包裝或跨鏈。
2025 年,比特幣原生收益已經成為市場上的必須選項,而非僅僅是技術實驗。隨著比特幣報價突破 12 萬美元,加上 ETF 與託管平台帶動機構參與,持有閒置 BTC 的機會成本大增。金融分析師指出,資產管理公司、退休基金及加密金庫正積極尋找低風險且具備收益的策略,同時保有原生 BTC 敞口。擁有可編程性的比特幣 Layer-2 解決方案,為市場帶來全新資產類型:可在不犧牲託管或共識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收益的比特幣。
Citrea、Bitlayer、LayerBTC 等創新專案吸引了創業投資與機構測試。Citrea 是第一個支援比特幣的 ZK-rollup,已在測試網上線並支援原生結算。Bitlayer 則在 BitVMX 保護下推動樂觀 rollup,獲得富蘭克林邓普頓資金,並致力於不需包裝代幣的 DeFi 應用。這些案例清楚描繪比特幣原生收益生態,正從技術概念驗證迅速邁入全面商業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