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社交百花齊放:下一個大規模應用還是曇花一現

Web3社交的百花齊放:曇花一現還是下一個大規模應用?

一、引言:Web3社交是什麼?

近期,Web3社交再次引起人們關注。從friend.tech到Bodhi,這些項目通過不同方式將影響力和內容賦予價格,試圖實現數據價值的回歸。Web3社交正在重新定義我們對社交的看法,並提供了一系列創新性的解決方案。

回顧社交產品發展,Web2社交產品如Facebook、X、Instagram、微信等給予用戶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但這種便利性背後也隱藏着一些困境,如集中掌控用戶數據、缺乏透明度和隱私保護、平台治理由少數中心化實體控制等。創作者激勵也是Web2社交產品倍受爭議的一點。

Web3社交則以全新方式重新定義社交網絡。它強調去中心化、用戶數據隱私和控制權,以及加密貨幣經濟學的激勵機制。Lens、CyberConnect、Farcaster、Phaver、Debox、friend.tech等協議和產品不斷湧現,SocialFi等概念將金融和社交融爲一體,重新塑造社交網絡面貌。Desoc則着眼於建立去中心化社交生態系統,以消除Web2社交網絡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雖然social賽道長期被寄予下一個大規模應用的厚望,但至今仍未實現。層出不窮的社交產品究竟是曇花一現還是下一個大規模應用?本文將深入探討Web3社交的核心概念和解決方案,剖析其發展現狀、優勢與挑戰。我們將回歸社交本質,審視Web3社交領域,揭示其優勢和挑戰,並探討它們在重新定義社交網絡中的角色。

Web3 Social百花齊放的路徑探索——曇花一現還是成爲下一個Mass Adoption

二、爲什麼需要Web3的社交?

1、社交的本質不隨歷史的發展而改變

人類自古以來就擁有社交需求。無論是當面社交、飛鴿傳書還是刻在石板上傳給他人,人類對社交需求的本質並未隨時代發展有太大改變。核心需求可總結爲以下四點:

  1. 保持聯結和歸屬感:社交讓人們感到有歸屬,滿足情感和情緒上的需要,建立親密關係並獲得支持。

  2. 信息學習和交換:通過社交,人們可以分享經驗、知識和信息,促進學習、發展和個人成長。

  3. 合作與互助:社交有助於人們協作、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和實現共同目標。

  4. 社交認同和自我表達:社交是人們展示自我、建立身分認同和獲得認可的方式。

2、Web2社交解決"快、好、省"的需求

Web2社交產品解決了社交的"快、好、省"需求。Facebook讓人更快地結識朋友和分享信息,X使人更快地看到熱點新聞和互動討論,LinkedIn使職場社交從線下介紹轉變爲線上快速交友。本質上,Web2社交產品解決的是社交的"快、好、省"需求。

3、傳統社交行業困境

然而,Web2社交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數據所有權和中心化兩方面:

1)數據所有權:在Web2社交產品中,用戶數據歸屬平台而非用戶本人,導致以下問題:

  • 隱私泄露:用戶數據被大量收集和利用,導致個人隱私泄露風險。
  • 價值沒有反哺用戶:用戶數據爲社交平台帶來收益,但用戶無法從中獲益。
  • 無法跨平台:用戶數據無法在多個社交平台間流通,每個平台成爲孤島。

2)中心化:Web2社交產品中,平台擁有對內容的無限使用權利。

  • 抗審查能力弱:中心化平台受政治、文化等因素影響,言論自由難以實現。用戶在各種限制和約束下"跳舞"。

Web3 Social百花齊放的路徑探索——曇花一現還是成爲下一個Mass Adoption

三、Web3社交行業產品分析

面對Web2社交存在的問題,Web3產品從多個方面進行探索。從協議層到應用層,Web3社交項目百花齊放,解決Web2社交中的不同痛點。

1、數據價值反哺用戶

1)Lens Protocol

Lens Protocol是一個去中心化社交圖譜協議,由Aave團隊創立。其最大特點是將用戶社交圖譜數據以NFT形式存儲。Lens生態總用戶數達37萬,月活用戶維持在3千左右。

Lens Protocol主要特點:

  1. 數據價值可交易:將用戶數據NFT化,帳號可在市場上自由交易。
  2. 數據流通性:爲開發者提供模塊化組件,實現不同應用間數據互通。
  3. 去中心化程度高:內容、社交和身分都上鏈。

基於Lens協議的產品如Lenster和Phaver也展現出獨特優勢。

2)friend.tech

friend.tech是近期爆火的socialfi項目,累計交易量達1248萬。該項目將個人影響力代幣化,實現粉絲經濟:

  • 粉絲可購買KOL的key,加入私聊小羣與KOL互動。
  • KOL從交易手續費中獲得收益,激勵其擴大影響力。

friend.tech的爆火源於創新模式、資本助推、用戶友好的PWA等因素。

3)Bodhi

Bodhi是一個將內容資產化的項目。與friend.tech不同,Bodhi針對單獨內容進行交易,擴大交易量級,使交易標的更聚焦。內容存儲在Arweave上,實現去中心化存儲。

4)現狀分析小結

無論是協議層的Lens Protocol,還是應用類的friend.tech和Bodhi,都在從不同角度嘗試解決數據價值反哺用戶的問題。這些項目通過價值貨幣化機制,讓用戶和創作者更公平地分享數據和內容價值。

Web3 Social百花齊放的路徑探索——曇花一現還是成爲下一個Mass Adoption

2、抗審查

1)Farcaster

Farcaster是一個去中心化社交協議,由前CoinBase高層創立。其主要特點:

  1. 去中心化身份:用戶身分信息存儲在鏈上。
  2. 鏈上鏈下結合提高用戶體驗:高頻數據存儲在鏈下的Farcaster Hub中。

Farcaster在用戶粘性方面表現良好,但用戶量級仍處於早期階段。

2)Nostr

Nostr是一個開源去中心化社交協議,核心解決抗審查問題。其特點包括:

  • 獨特服務框架:由客戶端和"中繼器"組成。
  • 公私鑰機制:確保身分驗證和信息安全。

Damus是基於Nostr協議的代表性應用,雖然簡陋但滿足了人們對自由的渴望。

3)現狀分析小結

Farcaster和Nostr雖然未孵化出持續活躍的應用,但在抗審查方面的探索爲Web3社交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3、Web3帶來的原生社交場景

DeBox

DeBox解決"持倉聊天"問題,允許特定NFT或Token持有者進入社群。其特點包括:

  • 以持倉作爲共識,凝聚相同觀點的社群成員。
  • 鏈下存儲和邏輯,提供類似Web2的用戶體驗。

除DeBox外,還有許多項目從不同角度切入社交領域,如Cyberconnect和Mast Network等。

Web3 Social百花齊放的路徑探索——曇花一現還是成爲下一個Mass Adoption

四、爲什麼Web3社交相比其他賽道相對冷清?

1、去中心化與用戶體驗的權衡

Web3社交項目面臨用戶體驗與去中心化之間的權衡。全部上鏈會帶來成本和速度壓力,而部分上鏈則可能引發"Web2.5"社交的質疑。

2、社交產品的替換成本很高

用戶在現有社交平台上已建立穩定的社交關係和數據積累,遷移成本高。Web3社交項目需在新體驗方面做出更多創新,滿足差異化需求。

3、數據價值反哺用戶的可持續性

許多Web3社交項目仍處於龐氏階段,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平衡金融屬性和可持續發展是關鍵。

4、社交的目標用戶與web3用戶畫像的重疊度較低

社交需要真實用戶,而非投機性用戶。Web3用戶多帶有投機和致富需求,與社交目標用戶畫像差異較大。

Web3 Social百花齊放的路徑探索——曇花一現還是成爲下一個Mass Adoption

五、社交的商業模式

社交產品商業模式演變歷程:

  1. Web1.0階段:主要依靠廣告和會員費用。
  2. Web2.0階段:圍繞廣告展示和用戶數據收集。
  3. Web3階段:嘗試數據價值回饋、代幣經濟、NFT化數據資產等新模式。

Web3社交項目商業模式仍處於探索階段,未來可能更注重用戶數據價值、參與度和社區治理。

Web3 Social百花齊放的路徑探索——曇花一現還是成爲下一個Mass Adoption

六、社交的未來探索:Web3社交與AI浪潮的碰撞

AI和Web3在社交領域各有優勢:AI發力於情感陪伴與支持,Web3發力於數據價值反哺用戶和抗審查。兩者結合可能產生新的火花,如Myshell和Siya.AI等項目嘗試將AI與Web3結合,滿足多樣化社交需求。

![Web3 Social百花齊放的路徑探索——曇花一現還是成爲下一個Mass Adoption](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4
  • 分享
留言
0/400
链上福尔摩斯妹vip
· 12小時前
呵呵 链上看了这么久 无非又一波新玩法圈钱 怎么都逃不过韭菜收割剧情
回復0
SelfCustodyIssuesvip
· 18小時前
还不就是炒概念割韭菜呗...
回復0
TokenVelocityvip
· 18小時前
割韭菜新花样罢了
回復0
MetaMisfitvip
· 18小時前
又见一波割韭菜的新套路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