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正式启动!
分享你对 $ERA 项目的独特观点,推广ERA上线活动, 700 $ERA 等你来赢!
💰 奖励:
一等奖(1名): 100枚 $ERA
二等奖(5名): 每人 60 枚 $ERA
三等奖(10名): 每人 30 枚 $ERA
👉 参与方式:
1.在 Gate广场发布你对 ERA 项目的独到见解贴文
2.在贴文中添加标签: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贴文字数不低于300字
3.将你的文章或观点同步到X,加上标签:Gate Square 和 ERA
4.征文内容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创作方向:
ERA 项目亮点:作为区块链基础设施公司,ERA 拥有哪些核心优势?
ERA 代币经济模型:如何保障代币的长期价值及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与并推广 Gate x Caldera (ERA) 生态周活动。点击查看活动详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欢迎围绕上述主题,或从其他独特视角提出您的见解与建议。
⚠️ 活动要求:
原创内容,至少 300 字, 重复或抄袭内容将被淘汰。
不得使用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以外的任何标签。
每篇文章必须获得 至少3个互动,否则无法获得奖励
鼓励图文并茂、深度分析,观点独到。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20日 17
五国加密监管对比:美国控风险促创新 日本规范严谨 韩国转向友好
各国加密监管态度及风格比较
比特币诞生之初只是极客圈内的小众货币,但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加密货币市场不断扩大。目前全球加密货币持有者已超过2亿,中国用户也超过1900万,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短短几年间,加密市场已发展到各国无法忽视的程度,监管成为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然而,目前全球对加密货币仍未形成共识,各国的监管态度也不尽相同。
本文将梳理五个在加密领域备受关注的国家和地区的监管风格演变历程,以及它们当前对加密的监管态度。
美国:控风险促创新
美国一直是全球加密领域最受关注的国家,但其监管政策并不领先。相比日本、新加坡等国,美国的加密货币监管政策更加模糊且难以预测。
2017年之前,加密货币处于自由发展阶段,美国的监管主要是控制整体风险,并未出台严格禁令或加快立法。2017年ICO热潮兴起后,美国SEC首次发布公告,将ICO活动纳入联邦证券法管辖范畴,但态度仍是加强监管而非禁止。
2019年初,多家交易所重启IEO平台后不久即被监管盯上。随后某知名交易所被禁止在美国运营,美国开始严厉打击加密货币,将其作为证券而非资产或货币监管。
2021年2月,对加密更为友好的Gary Gensler成为SEC主席,加速了美国态度的转变。此后不久,美国允许某交易所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是首家在美上市的加密交易所。自此美国开始积极研究相关监管。
2022年多起加密项目崩塌后,美国成为受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监管力度随之加大。9月美国发布首个加密行业监管框架草案,但至今尚未通过任何法律。近期美国监管对多名业内知名人士提起诉讼,监管趋势愈发严格。
目前美国仍由联邦和各州共同监管。联邦层面主要由SEC和CFTC负责,但两者在职责和标准上尚未达成一致。各州对加密的态度和监管强度也不一致。有消息称美国政府正考虑建立统一框架,以消除州际差异。
对于监管立法,美国两党存在分歧,一些地方政客也并未将其视为紧急事务。加密监管立法夹杂在党派之争中,短期内难以达成共识。
美国总统拜登曾签署行政命令,强调联邦机构应采取统一方法监管加密货币,共同应对风险。同时表明支持创新,希望美国在加密技术上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总的来说,美国在加密监管上并未走在世界前列。美国更希望在加密技术而非监管上领先全球,追求风险可控下的创新发展。监管政策的模糊增加了市场不确定性,但也为技术创新留下了一定空间。
日本:稳定规范但吸引力不足
日本一直是加密领域的活跃国家之一,从加密货币发展初期就积极为行业创建健全的监管环境,已专门出台法律法规将比特币合法化并纳入监管。
2014年,日本经历了加密史上最严重的挫折之一——当时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倒闭。这一事件引发了投资者对监管的关注,促使日本开始对加密行业实施更严格的监管。
2016年,日本国会开始积极立法,在《资金结算法》中增加"虚拟货币"一章,对其进行定义并设定监管细则。2017年,日本修改《支付服务法》,将加密交易所纳入监管,成为首个将比特币合法化的国家。同年12月,日本开始对加密收入征税。
2018年本地交易所遭受大规模黑客攻击后,日本加强了自我监管,机构也开展了密集监管。日本一直严格监管加密,并积极推动相关立法。
2022年6月,日本通过《资金结算法》修正案,正式对稳定币立法,成为全球首个创建稳定币法律框架的国家。
总体而言,日本的加密监管清晰严格,注重行业引导而非禁止。日本致力于保护散户投资者,并持续完善相关立法。日本明确的监管态度使加密企业在当地市场预期更清晰。
韩国:加紧监管 有望合法化
作为亚洲第四大经济体,韩国是加密货币交易最活跃的国家之一,20%的年轻人都参与交易。尽管渗透率高,但韩国目前仍未像日本那样将其纳入法律。
2017年以来,韩国禁止各种形式的代币发行,并规定了用虚拟货币从事违法活动的处罚。保护投资者的规定包括实名制、禁止未成年和非韩国居民开户等。韩国的监管政策较为一刀切,只对重大违法情况作出规定,相关细则缺失。
2021年2月,韩国首次出现加密立法迹象。监管机构开始考虑将加密货币纳入立法。2022年6月Terra崩塌后,韩国加快了立法速度。
韩国政府宣布成立"数字资产委员会",提出政策建议。金融监管局计划成立"虚拟资产风险委员会"。2022年以来,韩国开始采取更密集的监管措施。
新任总统尹锡烈被视为"加密友好"。他曾承诺解除对加密行业的管制,并表示将采取法律措施没收非法获得的加密利润。韩国媒体报道称,市场正朝着显著合法化的方向发展。
新加坡:可预测但不宽松
在全球范围内,新加坡一直对加密保持友好开放的态度。与日本类似,加密货币在新加坡也被认定为合法。
2014年,新加坡货币管理局(MAS)就虚拟货币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发表声明,成为世界上首批对虚拟货币进行监管的国家之一。
2016-2017年间,当许多国家开始对加密货币实行严监管时,MAS的态度是提示风险,但并不认定其非法。
2019年,新加坡国会通过《支付服务法》,首次对监管进行立法。由于监管环境相对宽松且税收较低,新加坡吸引了众多加密企业,成为行业热土。2021年1月,新加坡又对《支付服务法》进行修订完善,不断扩大监管范围。
2022年,新加坡继续完善监管环境,希望在开放的同时维持金融市场稳定。监管重点转向散户投资者,着手相关立法,进一步限制散户投资。政府也一直引导散户正视风险,不鼓励参与加密投资。
2023年,新加坡维持加密友好形象,为持有数字资产的个人提供税收优惠。
尽管交易自由,但FTX崩盘后新加坡也受到影响。此前新加坡主要关注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崩盘后开始收紧政策以保护投资者。
总体来看,新加坡对加密资产的态度一直是友好但不宽松,反对欺诈、投机、洗钱和不负责任宣传。其政策稳定持续,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为控制金融风险,新加坡正逐步收紧监管政策。
香港:奋起直追 积极立法
原本对加密货币持反对态度的香港,在新一届特区政府上任后发生了变化。经过几年观望,香港似乎已从其他国家的经验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监管路径。
2018年之前,香港对加密货币态度谨慎,监管处于探索期。2018年11月,香港首次将虚拟资产纳入监管。此后,香港一直将加密货币视为"证券"纳入现有法律体系监管,但对非证券类加密货币不进行监管。
这种态势持续到2021年,香港就相关立法建议发布咨询总结,显示出对加密监管立法的迹象。
2022年10月,香港财政司正式发布政策宣言,转变态度开始积极拥抱虚拟资产,有望在之后将加密资产合法化。
2023年,香港不断释放立法信号。1月底,金管局表示计划将稳定币纳入监管。4月中旬,金管局发布咨询总结,期望在2023或2024年落实监管安排。这表明香港正主动加入加密监管立法行列。
近年来香港一直处于观望状态,失去了领先地位。但借鉴其他国家经验教训,香港正借web3发展契机,展现重返加密领域的野心,有望成为市场领导者。但最终结果还需等相关监管落地后才能确定。
总结
尽管全球对加密货币尚未形成共识,但加强监管仍是未来趋势。行业发展初期,严格监管可能影响创新。但当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缺乏监管反而会造成伤害。加密监管立法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也表明整个行业正朝着积极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