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研究丨維權的風,還是刮到了加密貨幣圈

robot
摘要生成中

曾幾何時,在中國做NFT數字藏品,最讓創業者頭疼的不是合規,不是融資,也不是流量,而是用戶維權。 買家前腳剛花幾千塊買的“數字藝術品”,價格一跌就找上門喊著要賠錢,平臺幹不下去了你也得原價來退賠,如果你不退,就直接去市場監督管理局、信訪辦、派出所舉報,說你違反國家政策搞區塊鏈、搞小圖片非法集資。搞得不少NFT數字藏品平臺步履維艱。 風水輪流轉。曾經隔岸觀火的加密貨幣項目方,以為“發幣+海外”就能萬事大吉的團隊,最近發現這波“維權的風”吹到了自己身上,在社交媒體上開始頻繁看到玩家要維權的事件。邏輯幾乎一模一樣:漲了是玩家天賦異稟,虧了是項目方Rug有問題。 但現實是,加密貨幣的特殊性質,加上跨境維權的難度,這事兒想成,還真不容易。 加密貨幣維權,難在哪? 想要維權,最基本的邏輯是“有案可立,有人可追,有錢可拿”。在傳統金融市場,投資者如果遇到不公,至少可以通過法律訴訟或監管投訴找到對應的責任主體。但在加密貨幣市場,幾乎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法律上的不確定性,讓用戶的維權之路變得異常艱難。 第一,跨境訴訟成本高,用戶難以承受。 絕大多數加密項目的註冊地,都是BVI(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塞舌爾、新加坡這些離岸法域。這些地方的公司註冊流程極簡,監管寬鬆,適合Web3創業,但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意味著一旦要起訴,首先得面對陌生的法律體系和複雜的跨境訴訟流程。 以BVI為例,起訴一家BVI公司,不僅要找到合適的當地律師,還要支付一筆不小的預付款,通常少則幾萬美金,多則十幾萬美金。用戶即使投入時間和金錢贏下官司,也面臨另一個問題——執行難。如果項目方的資產不在BVI,而是存放在鏈上錢包或轉移到了其他國家,法院判決根本無法實際執行。這就讓跨境訴訟變得像一場“豪賭”,即使打贏了,也未必拿得回錢。 第二,虛擬資產的去中心化,讓追償變得困難。 在傳統金融體系裡,銀行賬戶、證券賬戶都是實名制的,法院可以凍結賬戶,強制執行財產賠償。但在加密貨幣的世界裡,項目方只需要一個去中心化錢包地址,就能隨時把資金轉移到任何地方,甚至轉入沒有監管的DeFi協議。更進一步,某些項目本身就沒有公司實體,甚至團隊成員都是匿名的,用戶連起訴的主體是誰都搞不清楚。 在這方面,DeFi和DAO項目更是典型。很多用戶投資DeFi協議,結果遭遇黑客攻擊或者團隊作惡,損失慘重。但因為智能合約本身是開源的,用戶在使用前就已經默認接受了風險,協議往往在免責聲明裡寫明“不對任何損失負責”,讓用戶幾乎無處可告。DAO治理的項目也有類似的問題,很多時候,用戶只能在治理論壇裡“投票”要求賠償,但最終往往不了了之。 第三,法律邊界模糊,許多案件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 不同國家對加密貨幣的法律認定不一樣。比如在美國,SEC(證券交易委員會)傾向於認為大多數代幣屬於證券,因此涉及證券法監管,而在新加坡,MAS(金融管理局)對合規代幣發行持更開放的態度。在中國,官方直接明確不承認加密貨幣的法律地位,這意味著用戶去法院起訴,很可能被駁回,理由是“違反政策、案件不在法律保護範圍內”。 這也導致,很多用戶在國內找不到維權渠道後,轉而尋找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律師,希望通過海外法律手段追回損失。但問題是,即便某個國家的法律支持用戶維權,訴訟週期可能會長達數年,項目方早就已經換了馬甲或者資金已被清洗,最終用戶往往落得“賠錢、賠時間”的尷尬局面。 項目方的合規建議:提前佈局,減少糾紛 面對這股維權風潮,越來越多的項目方開始調整策略,以降低合規風險,同時減少用戶的法律訴求。從過去一年發生的案例來看,項目方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做法: 首先,註冊可追責的公司主體,至少提供一個“法律出口”。過去很多Web3項目選擇完全匿名、無公司主體的模式,認為這樣可以規避法律責任,但現在不少項目開始調整,主動在香港、新加坡、迪拜等地註冊公司,甚至接受基本的金融牌照監管。這不僅是為了合規,更是為了讓用戶有一個“可以投訴”的對象,避免用戶四處上門鬧事,把品牌信譽毀掉。 其次,優化項目結構,提升透明度,減少“跑路”嫌疑。許多項目方在早期過於強調“去中心化”,導致運營結構混亂,用戶很難找到負責人。一些成熟的項目開始引入法律顧問,建立更清晰的治理框架,比如採用基金會模式運作,或者通過智能合約鎖定部分資金,減少“拿錢就跑”的嫌疑。部分知名的DeFi協議也開始推出“保險機制”,允許用戶在協議出問題時獲得部分補償,以降低糾紛。 最後,在法律文件裡提前埋下法律防線,限制用戶的起訴權。不少項目在用戶協議和白皮書裡,直接加入強制仲裁條款,規定所有法律糾紛必須通過特定的國際仲裁機構處理,而非普通法院訴訟。這個小技巧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對用戶非常不利。仲裁的費用往往比普通訴訟更高,而且有些仲裁機構的判決並不一定能在全球範圍內強制執行,變相讓用戶“告也告不成”。 曼昆律師總結 從NFT到加密貨幣,用戶的維權思路並沒有變,但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在中國,NFT平臺大多有明確的運營公司,用戶可以通過市場監管或法院進行投訴,而加密貨幣行業的去中心化、跨境屬性,讓維權變得更加困難。 目前來看,普通投資者在加密貨幣行業的維權,仍然處於“成本高、勝率低、執行難”的困境之中。如果監管進一步加強,或許未來會有更成熟的法律體系來解決這一問題。但在短期內,維權的難度只會更高,而聰明的項目方,早已開始調整策略,提前規避潛在的法律風險。對於用戶來說,最現實的建議依舊是:投資前擦亮眼睛,儘量選擇有清晰治理結構和合規意識的項目,而不是等虧了之後才想著去維權。

/ END. 本文作者:劉紅林律師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ไทย
  •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