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io動態 #创作者激励计划# 火熱進行中!報名參與並發帖解鎖 $2,000 創作大獎!
🌟 參與攻略:
1️⃣ 點擊連結進入報名頁面 👉️ https://www.gate.io/questionnaire/6550
2️⃣ 點擊“是”按鈕提交報名
3️⃣ 在動態完成發帖,提升發帖量和互動量,解鎖獲獎資格!
📌 只要是與加密相關內容均可參與發帖!
🎁 茶具套裝、Gate x 國際米蘭保溫杯、Gate.io 紀念章、點卡等好禮等你來拿!獲獎者還將獲得專屬社區流量扶持,助力您提升影響力,增長粉絲!
活動截止至:5月6日00:00 (UTC+8)
活動詳情:https://www.gate.io/announcements/article/44513
曼昆普法 | 加密貨幣付費社群常見法律風險與防範建議
行業回顧:從繁榮到監管趨嚴 2017年,牛律師剛開始接觸加密貨幣,也加入了不少社群。那時,行業正迎來一個新的暴發期,各類監管政策尚未出臺,市場充滿機遇。社群內容也是百花齊放,有的普及區塊鏈底層知識,有的教授“搬磚”套利,還有的直接教人如何買賣加密貨幣。的確,這些社群給了許多新人學習機會,幫助他們提升投資技能。很多人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從小白變成一個個老“韭菜”。 然而,轉眼間,那段日子似乎已經成為歷史,行業環境已然大變。隨著國內監管趨嚴,許多曾經風光無限的幣圈大佬逐漸隱退,社群活躍度大幅下降。儘管如此,仍然有不少社群在運營,有人提供投資建議、推薦項目,甚至傳授“擼毛”策略、衝土狗幣的方法。但在當前監管政策下,這類行為存在極高的法律風險,甚至可能面臨刑事責任。 2021年發佈的《關於進一步防範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明確禁止“為虛擬貨幣交易提供信息中介”服務,根據法律釋義,該行為是指通過平臺、社群、網站、App或其他渠道,為虛擬貨幣(如比特幣、以太坊、USDT等)的買賣、交易、撮合等行為提供信息發佈、展示、推廣、諮詢等服務。這類行為在本質上並未直接參與虛擬貨幣交易,但為交易雙方提供了便利的信息傳遞和交易撮合環境,因此都會被涵蓋在內。 不難看出,任何涉及加密貨幣交易的諮詢類服務,都有可能被納入禁止的範圍。換句話說,很多虛擬貨幣相關的培訓、建議、信息分享等,都可能觸及監管的紅線。 當然,你可能會覺得,為什麼現在這些社群還在運營,似乎也沒有遭遇問題。其實,很多事情之所以暫時沒有出事,並不是因為它們本身沒有問題,而是因為矛盾還沒爆發,糾紛還沒產生。如果某個社群的成員在投資過程中虧損,哪怕是因為自己做出的錯誤決策,一旦發生爭議,問題就可能暴露出來。這時,就很容易涉及到上述的法律風險。 在此背景之下,教人投資加密貨幣的付費社群是否還能繼續運營,該以什麼樣的模式去運營,確保自己的運營模式不觸犯現行法律,都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話題。這一業務的合法性和可持續性主要取決於業務內容、宣傳方式以及是否觸及監管紅線。本文就從法律風險、商業模式和合規建議三個角度來和大家聊一聊。 法律風險 對於收費教人買賣虛擬貨幣的業務,其風險主要體現在: 內容風險:若培訓內容僅限於技術分析、市場理論、風險提示及基礎知識普及,且明確標註“僅供學習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一般可視為教育培訓;但若課程中包含具體買賣建議、盈利預測或直接誘導學員進行交易,則可能被認定為提供非法投資諮詢或操縱市場,從而觸犯金融監管規定。宣傳與營銷風險:在推廣過程中,如誇大盈利、承諾高額回報或以虛假信息吸引客戶,則可能構成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甚至涉嫌傳銷或非法集資,風險大幅提升。 業務邊界模糊:培訓業務若與實際交易操作、信號服務、或“喊單”等行為混為一談,容易使監管機關認為其在變相提供金融投資服務,從而被依法查處。 商業模式路徑 純教育模式可獲得一定空間 如果培訓機構嚴格將業務定位為“知識普及與技能培訓”,重點講授理論知識、工具使用、技術分析等,並且在宣傳和實際課程中不斷強調風險提示,避免提供投資建議,則在法律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間。 需要反覆強調的是,培訓業務內容一定要設置嚴格的邊界,僅限於普通與教育培訓。因為一旦業務內容涉及代幣選擇、交易時機等實操建議,仍可能被認定為變相誘導投資,違反監管要求。 結合監管要求持續調整 鑑於目前中國對虛擬貨幣交易本身採取嚴格打壓措施,即便是培訓服務,也可能受到影響。因此,培訓機構需要密切關注監管動態,並及時調整業務模式和宣傳用語。實際上,有部分機構嘗試通過在香港或境外設立公司,以規避國內監管,但這涉及跨境法律問題,合規成本也會更高。 曼昆律師合規建議 為了降低法律風險、規範經營,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明確業務定位和內容界限 將課程定位為“知識普及”和“技能培訓”,嚴格禁止提供具體的買賣建議或個性化投資指導。確保課程宣傳、合同和教學內容中明確聲明不構成投資建議。 完善風險提示和免責聲明 課程中應詳細說明虛擬貨幣交易存在的高波動性和法律風險,並反覆提醒學員“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合同中加入免責條款,明確培訓機構不對學員的交易結果負責。 收費模式合規化 法幣結算:僅接受人民幣支付,並簽署書面協議,明確服務範圍(如技術培訓、行業資訊),嚴禁承諾收益。避免虛擬貨幣支付:禁止使用USDT等加密貨幣支付,以防因資金來源問題導致法律風險。 規範宣傳和營銷 禁止使用誇大盈利、保賺保盈等表述;確保宣傳信息真實、客觀。建立內部審核制度,對所有推廣材料進行法律合規性審查,必要時諮詢專業律師。 內部合規管理 建立合規管理制度,對從業人員進行定期法律培訓,確保所有員工瞭解相關法規和監管要求。設立合規專員,對業務開展進行風險評估和及時調整。 持續關注政策變化 定期跟蹤監管部門的最新政策和通知,適時調整商業模式。 若政策趨嚴,應考慮暫停或調整業務模式;若政策放寬,可適當擴展業務。 用戶管理與內容審核 實名認證(KYC):對學員進行身份審核,防止匿名用戶利用培訓內容進行非法交易。 敏感詞屏蔽:設置“代投”“合約”“套利”等關鍵詞自動過濾,定期清理違規言論。 結語 在當前嚴格監管環境下,收費教授加密貨幣投資存在較高法律風險,核心問題在於其業務模式與監管政策的直接衝突。若要合法運營,必須確保培訓內容不涉及交易實操,並建立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 如果希望長期發展,建議將培訓業務定位為技術教育或合規諮詢,並保持對監管動態的持續關注。定期諮詢專業律師,進行合規評估,是確保業務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 END. 本文作者:牛小靜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