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藍,描繪你的無限可能!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動玩法
1. 在 Gate廣場 發布原創內容(圖片 / 視頻 / 手繪 / 數字創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藍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標題或正文必須包含標籤: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內容中需附上一句對Gate的祝福或寄語(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辦越好,藍色永恆!”)。
4. 內容需爲原創且符合社區規範,禁止抄襲或搬運。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Gate × Redbull 聯名賽車拼裝套裝
二等獎(3名):Gate品牌衛衣
三等獎(5名):Gate品牌足球
備注:若無法郵寄,將統一替換爲合約體驗券:一等獎 $200、二等獎 $100、三等獎 $50。
🏆 評選規則
官方將綜合以下維度評分:
創意表現(40%):主題契合度、創意獨特性
內容質量(30%):畫面精美度、敘述完整性
社區互動度(30%):點讚、評論及轉發等數據
Sui事件引發區塊鏈行業信仰之辯:去中心化底線幾何
區塊鏈行業的信仰之辯:Sui事件引發的思考
前言
近期發生的事件,標志着資本的勝利,而非用戶的勝利,對行業發展而言實爲一種倒退。
比特幣與Sui的發展方向截然不同,每當出現動搖去中心化的行業舉動,都會引發人們對比特幣更加堅定的信仰。
世界不僅需要一套更優秀的全球化金融基礎設施,更需要始終爲一部分人保留自由的空間。
過去,聯盟鏈曾一度比公鏈更受歡迎,正是因爲它滿足了當時的監管需求。如今聯盟鏈的衰落,也意味着單純遵從監管需求並不能滿足真實用戶的需求。失去了被監管的用戶,又何需監管工具呢?
1. 事件背景
2025年5月22日,某公鏈生態中最大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遭受黑客攻擊,導致流動性驟減,多個交易對價格崩塌,損失超過2.2億美元。
事件發展時間線如下:
2. 攻擊原理
攻擊流程概述:
攻擊者利用閃電貸借出大量代幣,導致交易池價格暴跌99.90%。
攻擊者在DEX上創建極窄區間的流動性頭寸,放大後續計算誤差。
DEX用於計算所需代幣數量的函數存在整數溢出漏洞。攻擊者聲明添加巨量流動性,但實際僅投入1個代幣。
由於溢出檢測條件錯誤,合約在左移計算時發生高位截斷,嚴重低估所需代幣數量。
攻擊者以極低成本換取了巨量流動性。
技術層面,漏洞源於DEX在智能合約中使用了錯誤的掩碼和判斷條件,導致某些值能繞過檢測。左移操作後高位數據被截斷,系統只收取極少代幣就認爲獲得了巨大流動性。
3. 凍結機制
該公鏈內部存在特殊的拒絕列表機制,實現了本次黑客資金凍結。此外,其代幣標準也有"受監管代幣"模式,帶有內置凍結功能。
應急凍結利用了這一特性:驗證者節點在本地配置文件中快速添加被盜資金相關地址。理論上每個節點運營者都可以自行修改配置更新黑名單,但爲確保網路一致性,基金會作爲最初的配置發布方進行了集中協調。
基金會首先發布含黑客地址的配置更新,驗證者按默認配置同步生效,使黑客資金在鏈上暫時被"封印"。這背後實際存在高度的集中化因素。
爲從凍結資金中解救受害者,項目團隊推出了白名單機制補丁。這允許將特定交易預先加入"免檢名單",使這些交易可以跳過所有安全檢查,包括籤名、權限、黑名單等。
需注意,白名單補丁並不能直接搶走黑客資產;它只是賦予某些交易繞開凍結的能力,真正的資產轉移仍需合法籤名或額外系統權限模塊來完成。
行業主流的凍結方案往往發生在代幣合約層面,且由發行方多籤控制。例如,某穩定幣的合約內置黑名單函數,發行公司可將違規地址凍結。這種方案需要多重籤名在鏈上發起凍結請求,存在執行延遲。
相比之下,本次事件中的凍結發生在底層協議級別,由驗證者節點集體操作,執行速度遠快於普通合約調用。這種模式下,要執行得夠快,就意味着這些驗證者節點本身的管理是高度統一的。
4. "轉帳式回收"實現原理
更令人驚訝的是,該公鏈不僅凍結了黑客資產,還計劃通過鏈上升級"轉移回收"被盜資金。
5月27日,DEX提出社區投票方案,要求對協議進行升級,將被凍結的資金發送到多重籤名托管錢包中。基金會隨即發起鏈上治理投票。
5月29日,公布投票結果,約90.9%權重的驗證者支持該方案。官方宣布,一旦提案通過,"所有在兩個黑客帳戶中被凍結的資金將無需黑客籤名而被一並收回到一個多簽錢包"。
從官方GitHub PR可知,協議引入了地址別名機制。升級內容包括:在配置中預先指定別名規則,使得某些允許的交易可以將合法籤名視作來自黑客帳戶發送。
具體來說,將要執行的救援交易哈希列表與目標地址(即黑客地址)綁定,任何簽署並發布這些固定交易摘要的執行者都被視爲有效的黑客地址擁有者發起了交易。對這些特定交易,驗證者節點系統會繞過拒絕列表檢查。
從代碼層面看,在交易驗證邏輯中加入了新的判斷:當一筆交易被黑名單攔截後,系統遍歷其籤名者,檢查是否滿足別名規則。只要存在某個籤名者滿足別名規則,即標記這筆交易被允許通過,忽略之前的攔截錯誤,繼續正常打包執行。
5. 觀點
1.6億美元,撕開了行業最深的底層信仰
此次事件或許很快會平息,但其採用的模式不會被遺忘,因爲它顛覆了行業基礎,打破了區塊鏈在同一套帳本下不可篡改的傳統共識。
在區塊鏈設計中,合約即法律,代碼即裁判。但這次事件中,代碼失效,治理幹預,權力凌駕,形成了"投票行爲裁決代碼結果"的模式。
本次直接挪用交易的做法,與主流區塊鏈處理黑客問題的方式有巨大差異。
這不是第一次"篡改共識",但卻是最靜默的一次
從歷史上看:
2016年,某公鏈因The DAO事件通過硬分叉回滾轉帳來彌補損失,但這一決定導致鏈條分裂,過程備受爭議,最終由不同羣體形成不同的共識信仰。
比特幣社區也曾面臨類似技術挑戰:2010年的價值溢出漏洞被開發者緊急修復並升級共識規則,徹底抹除了約184億枚非法生成的比特幣。
這些都採用了硬分叉模式,將帳本回滾到問題發生之前,用戶可以自行決定在哪套帳本體系下繼續使用。
相比之下,本次事件沒有選擇分裂鏈條,而是通過協議升級加配置別名的方式精準針對本次事件。這樣做保持了鏈的連續性和大部分共識規則不變,但同時也表明底層協議可以被用來實施針對性的"救援行動"。
問題在於,歷史上的"分叉式回滾"讓用戶選擇信仰;而本次的"協議式修正"是鏈替用戶做了決定。
"非你所鑰,非你所幣"恐怕不再適用
從長遠來看,這意味着"非你所鑰,非你所幣"的理念在該鏈上被瓦解:即便用戶私鑰完整,網路仍可通過集體協議變更來阻止資產流動並重定向資產。
如果這成爲未來區塊鏈應對大型安全事件的先例,乃至被認爲是可以再次遵守的慣例,那麼"當一條鏈能爲了正義打破規則,它也就有了打破任何規則的前例。"
一旦有一次"公益搶錢"的成功,下次就可能是"道德模糊地帶"的操作。
可能引發的問題
黑客確實偷了用戶的錢,那麼羣體投票就可以搶走他的錢嗎?
投票依據是誰的錢多(PoS)還是人多?如果是錢多者勝利,那某些科幻作品中描繪的場景可能很快到來;如果是人多者勝利,那麼羣體的烏合之衆也就聲浪迭起。
在傳統制度下,非法所得不受保護是很正常的,凍結與劃轉都是傳統銀行的常規操作。但從技術理論上無法進行這點,不正是區塊鏈行業發展的根源嗎?
現在行業合規的壓力持續增大,今天可以爲了黑客凍結、修改帳戶餘額,那明天是否可以爲地緣因素、矛盾因素去做任意的修改?如果鏈成爲地區性的部分工具,那行業的價值也就被大幅壓縮,充其量就是另一套更不好用的金融系統而已。
這也是堅定行業發展的原因:"區塊鏈不是因爲不能凍結才有價值,而是因爲即便你恨它,它也不爲你改變。"
監管大勢所趨,鏈能否守住自己的靈魂?
過去,聯盟鏈比公鏈更受歡迎,正是因爲它滿足了當時的監管需求。如今聯盟鏈的衰落,也意味着單純遵從此需求並不能滿足真實用戶的需求。失去了被監管的用戶,又何需監管工具呢?
從行業發展角度來看,"高效的中心化"是否是區塊鏈發展的必經階段?如果去中心化的最終目標是保障用戶利益,那我們能否容忍中心化作爲過渡手段?
"民主"這個詞,在鏈上治理語境中,其實是token weighted的。那麼如果黑客持有大量代幣(或某天DAO被黑,黑客控制票權),是否也可以"合法投票洗白自己"?
最終,區塊鏈的價值不在於能不能凍結,而在於即便羣體有能力凍結,也選擇不這麼做。
一條鏈的未來,不由技術架構決定,而由它選擇守護的那套信仰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