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正式啓動!
分享你對 $ERA 項目的獨特觀點,推廣ERA上線活動, 700 $ERA 等你來贏!
💰 獎勵:
一等獎(1名): 100枚 $ERA
二等獎(5名): 每人 60 枚 $ERA
三等獎(10名): 每人 30 枚 $ERA
👉 參與方式:
1.在 Gate廣場發布你對 ERA 項目的獨到見解貼文
2.在貼文中添加標籤: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貼文字數不低於300字
3.將你的文章或觀點同步到X,加上標籤:Gate Square 和 ERA
4.徵文內容涵蓋但不限於以下創作方向:
ERA 項目亮點:作爲區塊鏈基礎設施公司,ERA 擁有哪些核心優勢?
ERA 代幣經濟模型:如何保障代幣的長期價值及生態可持續發展?
參與並推廣 Gate x Caldera (ERA) 生態周活動。點擊查看活動詳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歡迎圍繞上述主題,或從其他獨特視角提出您的見解與建議。
⚠️ 活動要求:
原創內容,至少 300 字, 重復或抄襲內容將被淘汰。
不得使用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以外的任何標籤。
每篇文章必須獲得 至少3個互動,否則無法獲得獎勵
鼓勵圖文並茂、深度分析,觀點獨到。
⏰ 活動時間:2025年7月20日 17
Metaplanet:日本企業轉型比特幣儲備的先鋒
在全球企業競相將比特幣納入資產負債表的新浪潮中,Metaplanet的名字正快速躍升爲亞洲市場中最具代表性的代表案例。作爲一家從傳統酒店業轉型而來的日本上市公司,Metaplanet如今不僅持有超過11,000枚比特幣,甚至在市值增長、融資結構設計、稅收效率優化等層面,走出了自己的路線圖。
戰略轉型:一場從退路中開出的進攻
Metaplanet並非“幣圈出身”。它的前身Red Planet Japan原本經營情侶酒店,但疫情後遭遇現金流危機,2024年初幾乎全面關停業務。管理層此時選擇轉向比特幣,並非源自產業協同,而是一次典型的“破產式轉型”:清殼、融資、再講新故事。
CEO西蒙·格羅維奇(Simon Gerovich)對外明確表示,其戰略借鑑自MicroStrategy——以比特幣作爲核心儲備資產,對沖日元貶值和通脹,走“超金融資產負債表配置”路線。
關鍵是執行的果斷:2024年4月首次購入117.7枚BTC,之後不斷加碼,採用債務融資、期權結構、甚至與SBI VC Trade等機構合作,打造了一套既有比特幣暴露、又具稅收效率的企業結構。
日本稅制與“BTC代理權”的套利窗口
Metaplanet轉型能在日本取得超預期的市場回響,核心在於其構建了一個規避個人稅負的比特幣投資通道。在日本,個人直接持有比特幣須面對最高可達55%的稅率,且不論是否變現,只要資產重估就需納稅。這在實際操作中幾乎封死了高淨值投資者或散戶長期持有比特幣的空間。
而Metaplanet的模式則讓個人通過購買其股票(可納入免稅的NISA帳戶),間接獲得BTC暴露,並避免高額稅負。
這不僅解釋了爲何其股東人數激增至5萬人,還解釋了爲什麼一批傳統金融投資者也願意繞過ETF、選擇這家“類MicroStrategy”的公司。
融資、槓杆與投機:風險被低估了嗎?
Metaplanet從最初的10億日元購幣,到如今累計斥資上百億日元、持倉超過1萬枚BTC,其資金來源並非來自於主營現金流,而是高度依賴債務融資與金融衍生品結構:
這種模式和MicroStrategy有些相似,但Metaplanet採用的金融結構更激進,尤其是在日本金融市場利率極低的背景下,通過“零利率 + 衍生品 + 市場投機熱度”構造出了一個槓杆式持倉引擎。
問題是:市場是否真正理解了這種結構的潛在脆弱性?
Metaplanet當前的mNAV指標仍維持在健康區間,但這是在BTC維持強勢的前提下。一旦幣價大幅回調,這種“靠債融資買幣”的策略可能面臨雙殺:
BTC價格下跌 → 資產縮水 → mNAV跌破
股價下跌 → 再融資能力惡化 → 無法繼續加倉
與此同時,Metaplanet的股東結構中大量爲通過NISA帳戶進入的散戶投資者,他們對比特幣的週期波動、債務結構風險缺乏足夠認知,情緒極易反轉。因此,與其說Metaplanet是一家“長期看多比特幣的機構”,不如說它是一種“結構性槓杆投機載體”——只不過披上了“上市公司”和“稅收效率”的包裝。
市場是否低估了這一切?在目前BTC牛市尚未反轉的階段,或許沒人願意戳破這層泡沫。
全球化路徑與監管博弈
Metaplanet顯然不滿足於在日本本土“玩金融結構”,它已經邁出全球化的一步。
美國上市籌備:CEO格羅維奇在2025年3月與NYSE及納斯達克官員會面,目標是未來轉板,以吸引國際資金。
設立佛州子公司:通過Metaplanet Treasury Corp在美國運營BTC資產,並規避日本監管與稅負。
同時,公司也在品牌上試圖綁定“比特幣文化”——將酒店改名爲“比特幣酒店”,推出BTC收益率指標,並推動質押業務。但這些延伸業務目前仍處在“講故事”階段,真正支撐估值的,依然是BTC價格本身與市場情緒。
機會,還是放大器?
Metaplanet的故事並不只是“公司買幣賺了很多錢”,而是一種時代錯位下的套利結構——當日本監管尚未跟上、稅制存在缺口、金融市場利率極低時,它抓住了全部窗口。
它既是日本稅務制度的套利者,也是全球比特幣牛市的放大器。
未來幾年,它是否會成爲亞洲版的MicroStrategy,還是泡沫破裂後的先烈,沒人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Metaplanet不是一個中性的金融工具,它是比特幣價格波動的加速器,也是一次高槓杆下的制度投機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