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io 動態 #创作者成长激励计划# 正式開啓!
發帖分享加密見解,解鎖 $2,000 創作獎勵與專屬流量扶持!
🌟 參與攻略:
活動期間,通過活動表單報名,隨後在 Gate.io 動態發布帖子即成功參與。
立即參與👉️ https://www.gate.io/questionnaire/6550
📌 任何與加密相關內容均可參與,創作者們請盡情發帖!
🎁活動獎勵:
🔹榜單 Top40 及新人 Top10 可贏茶具套裝、國際米蘭保溫杯、Gate.io紀念章、合約體驗券等超$2,000好禮!
🔹上榜創作者還將解鎖AMA訪談、榮譽海報、V5標識、精選推薦、動態大使等流量扶持,助你提升社區影響力!
活動時間:2025年4月18日12:00 - 5月6日00:00 (UTC+8)
活動詳情:https://www.gate.io/announcements/article/44513
創作者們,快來秀出你的加密觀點,贏獎勵、拿流量,登上創作榜!
香港持牌虛擬貨幣交易所,下場做起 OTC
撰文:劉紅林
時隔一年再度踏進香港 Web3 嘉年華的會場,紅林律師發現了一件頗有意思的現象:幾家已經拿到香港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牌照的合規交易所,居然都在布局虛擬貨幣場外交易(OTC)這塊業務。
你可能在香港灣仔、銅鑼灣某個街頭拐角處,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店面裝修看起來像銀行櫃臺,牆上寫着「數字資產兌換」,你走進去可以換 USDT、提 BTC,甚至還能幫你把一堆穩定幣打進你在香港本地的銀行帳戶。
你說這跟合規交易所有啥關系?偏偏這些看似「街邊找換店」的場所,很多都是合規持牌平台的戰略合作夥伴,這就讓人開始琢磨:場內做的是交易所,場外跑的是 OTC,難道這是香港 Web3 生意人的雙修版本?
這個局面如果放在兩年前,其實還挺讓人意外的。畢竟在傳統理解中,拿牌照之後不就該跑撮合引擎、對接清結算、維護合規體系了嗎?現在反倒一個個下場去做「換幣」?聽起來有點降維打擊。但如果你真的去了解下目前香港合規交易所的盈利現狀、再看看內地與香港之間關於資金流動的現狀,這樣的安排,反倒是順理成章,甚至可以說是必然。
我們得承認一個現實:現在整個虛擬貨幣行業的主力資產、主力用戶,大多數還掌握在中國內地。無論是加密原生的投資人,還是傳統實業轉型的老板,甚至包括那些做中東、非洲、東南亞生意的跨境貿易團隊,他們在用虛擬貨幣做資金通道、對沖匯率風險,甚至是完成一些境外結算。說白了,流量和錢都還在內地手裏。
但問題來了,香港的合規交易所可不能直接去服務內地居民。幾乎所有的持牌交易平台,都在法律文件上明確寫着「不面向中國內地居民提供服務」,甚至很多用戶註冊時就被擋在了 KYC 的第一步。你說你是境外華人,行,那你得拿得出境外身份證明、非大陸手機號,還得能解釋你這錢從哪來的、爲什麼要買幣。看上去很合規,實則門檻高得離譜。
那怎麼辦?交易所總不能空轉不掙錢吧。OTC,就成了大家都能接受的「緩衝地帶」。
所謂 OTC,簡單說就是不通過交易撮合系統,直接由買賣雙方(或者中介撮合者)完成資產與法幣的雙向轉換。放在香港,這類交易一方面可以更靈活地對接來自內地或非合規地區的需求,另一方面由於目前 OTC 業務本身並未納入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牌照制度,也還處於一個「監管尚未落地」的灰色狀態。換句話說,在場內牌照紅線清晰、審查嚴格的背景下,場外就成了緩解合規限制、放大經營空間的現實出口。
更關鍵的是,很多 OTC 場景,本質上就是現實市場需求的出口。比如你是一位深圳老板,過去用美金打貨款去中東,現在外匯額度受限、匯率不穩,選擇把人民幣換成 USDT,從香港走出去。又或者你是一個機構客戶,希望在香港持牌交易所買幣,但帳戶又遲遲開不了,那怎麼辦?只好先去 OTC 完成第一筆換幣,再從場外轉入場內。
這時候你就會發現,原來這些合規交易所背後做 OTC 並不是突發奇想,而是產業鏈的自然延伸。你要是不能靠場內賺交易手續費,那只能靠場外多一筆兌換服務費,甚至接一點做市收益。畢竟香港開一家交易所,年投入幾千萬是常事,要是靠幾百個機構搬磚、零星的項目上幣費,那這盤帳早就撐不下去了。
於是我們看到,現在香港中環、銅鑼灣,甚至上環地鐵口附近,已經出現了不少像「找換店」一樣的 OTC 門店。他們打出的口號是「安全便捷」、「支持港幣、美金、電匯」等等。你一進去,他能問你要換什麼幣,打算轉去哪裏帳戶,甚至可以做定向轉帳服務。而這些門店,要麼就是持牌交易所的戰略合作商,要麼就是它們私下資源盤活出來的「影子分支」。
這樣的操作邏輯已經慢慢成了行規:場內合規、場外靈活,一體兩面。交易所通過第三方合作、技術接入或者「關聯但不控制」的架構,順利繞開了監管要求,同時也讓資金流有了一個更可控的入口。
但這個市場也不是沒有風險。2024 年下半年以來,香港監管部門已經注意到 OTC 市場的迅速擴張,並在多個場合釋放出「未來將對 OTC 服務建立單獨監管框架」的信號。據了解,虛擬資產 OTC 服務牌照的草案正在醞釀當中,或許不久的將來,這些找換店也要進入「持牌時代」。
所以我們才看到,現在不止是合規交易所團隊盯上了這塊地,連原本在內地做 USDT 交易的老團隊,也都在物色香港的辦公室,甚至是掛靠本地人頭設立空殼公司,只爲了搶佔這個尚未收緊的空檔期。大家都清楚,等真正的 OTC 監管制度落地,準入門檻和合規成本肯定會上升。現在不提前卡位,等下一輪監管來襲,就只能被洗出局。
虛擬資產行業的發展,從來就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劇本。在合規與現實之間,每一個玩家都在找最舒服的位置生存,要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合規紅利」——不只是能開個交易平台,而是能搭建一個在合規之上,還能順利跑業務、接觸到真實市場需求的系統。
場外不等於違法,持牌也不等於安全。重要的,從來是路徑的設計與執行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