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derly Network 是一個基於 NEAR 構建的layer 2去中心化交易協議和模塊化生態系統。
隨着DeFi和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發展,行業內湧現了許多諸如 Coinbase、Binance 和 Kraken等中心化交易所(CEXs)。然而,這些中心化平台也普遍有一些問題,特別是在透明度和資產控制方面,歷史上有許多CEX破產或跑路的案例。比如,2022年的FTX交易所破產事件,用戶的資產被挪用,導致大量用戶資產被凍結或丟失。
但與此同時,早期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s)盡管在透明度和去中心化方面具有優勢,但在流動性、交易速度和用戶體驗上卻難以與中心化平台競爭。
Orderly Network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結合了 CEXs 的流動性和交易速度優勢的同時,保留了 DeFi 的透明度、主權和鏈上結算的特點,旨在構建一個既能滿足用戶對流動性和速度需求,又能保持去中心化和透明度的高效交易生態系統。
簡單來說,針對DEXs流動性不足這一特點,Orderly Network 的解決方案之一是其創新的全鏈流動性聚合機制:通過匯聚多條區塊鏈的流動性,提供了更廣泛的資產池和更緊密的價差。
傳統的DEXs通常局限於單一區塊鏈,這導致了流動性分散在不同的鏈上,無法充分利用。而Orderly Network則通過跨鏈流動性聚合,將多個區塊鏈(如Arbitrum、Optimism、Polygon、Base等)的流動性匯集到一個統一的訂單簿中。
通過聚合多條鏈的流動性,Orderly Network能夠提供更廣泛的資產池,滿足不同用戶的交易需求,還使得買賣訂單之間的價差更小,用戶能夠以更接近市場價格的方式進行交易,減少滑點。
此外,Orderly Network 採用統一的訂單簿機制,用戶可以在不同的區塊鏈上進行交易,但所有交易都在同一個訂單簿中進行管理。這一機制消除了用戶在進行跨鏈交易時通常面臨的橋接操作需求,使得跨鏈交易更加無縫和高效。通過將流動性集中到一個統一的平台,Orderly Network有效地減少了流動性碎片化的問題,提升了整體市場的深度和交易效率。
鏈上訂單簿系統中的Perps 聚合器也可以實時記錄和管理所有的買賣訂單。通過訂單簿,聚合器能夠迅速匹配買賣雙方的交易請求,確保交易的快速執行。其受衆之一是槓杆交易者,他們可以利用永續合約進行多空對沖或投機。由於聚合器提供了快速的交易執行和深度的流動性,交易者能夠以更高的效率進行槓杆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鏈上訂單簿也爲中心化應用程序(dApps)提供了一個靈活且強大的基礎設施。通過這個鏈上訂單簿,開發者可以利用其鏈上訂單簿來構建模塊化的 dApps。這些應用可以涵蓋從簡單的交易界面到復雜的金融工具,如永續合約、借貸平台等。此外,Orderly Network 還提供了即插即用的SDK和API,使開發者能夠輕鬆集成訂單簿功能到他們的dApps中,而不需要從頭開始開發復雜的交易系統。這大大降低了開發成本和時間。
對於交易用戶而言,dApps 也可以通過鏈上訂單簿實時獲取市場價格和訂單匹配信息,爲用戶提供高效且透明的交易體驗。而通過整合 Orderly Network 的全鏈流動性,dApps 可以從多個區塊鏈中獲取流動性。無論是在以太坊、BSC 還是其他區塊鏈上,dApps 都可以利用同一個訂單簿的流動性資源。此外,這樣的鏈上訂單簿優先考慮交易的高效執行,用戶的訂單可以迅速被匹配並執行,從而減少了交易延遲和失敗的風險。
而選擇建立在NEAR 區塊鏈上也給 Orderly Network 賦能不少。其一就是其可擴展性:NEAR 區塊鏈使用了一種稱爲“Nightshade”的分片技術,讓網路能夠水平擴展。每個分片(Shard)處理一部分網路的交易和數據,這樣一來,即使網路中的交易量大幅增加,NEAR也能夠保持高效的運行。這種可擴展性對於支持像Orderly Network這樣需要處理大量訂單和交易的數據密集型平台至關重要。
交易速度而言,NEAR 區塊鏈的區塊時間爲1秒左右,並且交易通常在1-2秒內得到確認。這種快速確認的能力使得 Orderly Network 能夠提供接近實時的交易體驗,減少了交易的延遲和失敗的風險。而NEAR 的高吞吐量和低延遲的交易處理能力設計也確保了平台能快速匹配買賣訂單,交易能夠迅速執行而不受網路擁堵的影響。
此外,Orderly Network也與 EVM 和非 EVM 區塊鏈生態系統集成,支持流行的第 2 層鏈(如 Arbitrum、Optimism 和 Polygon PoS)以及非 EVM NEAR 協議。
Orderly Network 的原生代幣爲$ORDER,也是 Orderly Network 生態系統的核心驅動。
其具體功能如下:
$ORDER 代幣的最大供應量爲1,000,000,000,供應如下所示:
釋放時間如下:
根據DeFiLlama數據,截止8月20號,Orderly Network 的總鎖定價值爲 2115 萬美元;24小時交易量爲 136,843 美元,24 小時衍生品交易量達到了一億九百多萬美元,也擁有超過215,000個獨立錢包的用戶羣。
此外,Orderly Network的融資成績也不錯。根據已披露的消息,在三輪融資中共獲得2500萬美元,其中包括Pantera、GSR、Dragonfly Capital、Jump Crypto 等知名投資者的支持。
總而言之,憑藉其創新的基礎設施和強大的合作夥伴關係,Orderly Network有望成爲DeFi交易未來的主要參與者。但是,Orderly Network也面臨着一些挑戰:雖然 Orderly Network 提供了快速交易和深度流動性,但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能否持續吸引足夠的用戶和流動性提供者。此外,$ORDER 代幣的經濟模型是否能有效激勵長期參與,抑或只是短期的炒作工具,也值得關注。讓我們拭目以待Orderly Network的未來發展。
本文轉載自[鏈茶館],著作權歸屬原作者[茶館小二兒],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系 Gate Learn 團隊,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盡速處理。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Gate Learn團隊翻譯, 在未提及Gate.io的情況下不得復制、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
Orderly Network 是一個基於 NEAR 構建的layer 2去中心化交易協議和模塊化生態系統。
隨着DeFi和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發展,行業內湧現了許多諸如 Coinbase、Binance 和 Kraken等中心化交易所(CEXs)。然而,這些中心化平台也普遍有一些問題,特別是在透明度和資產控制方面,歷史上有許多CEX破產或跑路的案例。比如,2022年的FTX交易所破產事件,用戶的資產被挪用,導致大量用戶資產被凍結或丟失。
但與此同時,早期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s)盡管在透明度和去中心化方面具有優勢,但在流動性、交易速度和用戶體驗上卻難以與中心化平台競爭。
Orderly Network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結合了 CEXs 的流動性和交易速度優勢的同時,保留了 DeFi 的透明度、主權和鏈上結算的特點,旨在構建一個既能滿足用戶對流動性和速度需求,又能保持去中心化和透明度的高效交易生態系統。
簡單來說,針對DEXs流動性不足這一特點,Orderly Network 的解決方案之一是其創新的全鏈流動性聚合機制:通過匯聚多條區塊鏈的流動性,提供了更廣泛的資產池和更緊密的價差。
傳統的DEXs通常局限於單一區塊鏈,這導致了流動性分散在不同的鏈上,無法充分利用。而Orderly Network則通過跨鏈流動性聚合,將多個區塊鏈(如Arbitrum、Optimism、Polygon、Base等)的流動性匯集到一個統一的訂單簿中。
通過聚合多條鏈的流動性,Orderly Network能夠提供更廣泛的資產池,滿足不同用戶的交易需求,還使得買賣訂單之間的價差更小,用戶能夠以更接近市場價格的方式進行交易,減少滑點。
此外,Orderly Network 採用統一的訂單簿機制,用戶可以在不同的區塊鏈上進行交易,但所有交易都在同一個訂單簿中進行管理。這一機制消除了用戶在進行跨鏈交易時通常面臨的橋接操作需求,使得跨鏈交易更加無縫和高效。通過將流動性集中到一個統一的平台,Orderly Network有效地減少了流動性碎片化的問題,提升了整體市場的深度和交易效率。
鏈上訂單簿系統中的Perps 聚合器也可以實時記錄和管理所有的買賣訂單。通過訂單簿,聚合器能夠迅速匹配買賣雙方的交易請求,確保交易的快速執行。其受衆之一是槓杆交易者,他們可以利用永續合約進行多空對沖或投機。由於聚合器提供了快速的交易執行和深度的流動性,交易者能夠以更高的效率進行槓杆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鏈上訂單簿也爲中心化應用程序(dApps)提供了一個靈活且強大的基礎設施。通過這個鏈上訂單簿,開發者可以利用其鏈上訂單簿來構建模塊化的 dApps。這些應用可以涵蓋從簡單的交易界面到復雜的金融工具,如永續合約、借貸平台等。此外,Orderly Network 還提供了即插即用的SDK和API,使開發者能夠輕鬆集成訂單簿功能到他們的dApps中,而不需要從頭開始開發復雜的交易系統。這大大降低了開發成本和時間。
對於交易用戶而言,dApps 也可以通過鏈上訂單簿實時獲取市場價格和訂單匹配信息,爲用戶提供高效且透明的交易體驗。而通過整合 Orderly Network 的全鏈流動性,dApps 可以從多個區塊鏈中獲取流動性。無論是在以太坊、BSC 還是其他區塊鏈上,dApps 都可以利用同一個訂單簿的流動性資源。此外,這樣的鏈上訂單簿優先考慮交易的高效執行,用戶的訂單可以迅速被匹配並執行,從而減少了交易延遲和失敗的風險。
而選擇建立在NEAR 區塊鏈上也給 Orderly Network 賦能不少。其一就是其可擴展性:NEAR 區塊鏈使用了一種稱爲“Nightshade”的分片技術,讓網路能夠水平擴展。每個分片(Shard)處理一部分網路的交易和數據,這樣一來,即使網路中的交易量大幅增加,NEAR也能夠保持高效的運行。這種可擴展性對於支持像Orderly Network這樣需要處理大量訂單和交易的數據密集型平台至關重要。
交易速度而言,NEAR 區塊鏈的區塊時間爲1秒左右,並且交易通常在1-2秒內得到確認。這種快速確認的能力使得 Orderly Network 能夠提供接近實時的交易體驗,減少了交易的延遲和失敗的風險。而NEAR 的高吞吐量和低延遲的交易處理能力設計也確保了平台能快速匹配買賣訂單,交易能夠迅速執行而不受網路擁堵的影響。
此外,Orderly Network也與 EVM 和非 EVM 區塊鏈生態系統集成,支持流行的第 2 層鏈(如 Arbitrum、Optimism 和 Polygon PoS)以及非 EVM NEAR 協議。
Orderly Network 的原生代幣爲$ORDER,也是 Orderly Network 生態系統的核心驅動。
其具體功能如下:
$ORDER 代幣的最大供應量爲1,000,000,000,供應如下所示:
釋放時間如下:
根據DeFiLlama數據,截止8月20號,Orderly Network 的總鎖定價值爲 2115 萬美元;24小時交易量爲 136,843 美元,24 小時衍生品交易量達到了一億九百多萬美元,也擁有超過215,000個獨立錢包的用戶羣。
此外,Orderly Network的融資成績也不錯。根據已披露的消息,在三輪融資中共獲得2500萬美元,其中包括Pantera、GSR、Dragonfly Capital、Jump Crypto 等知名投資者的支持。
總而言之,憑藉其創新的基礎設施和強大的合作夥伴關係,Orderly Network有望成爲DeFi交易未來的主要參與者。但是,Orderly Network也面臨着一些挑戰:雖然 Orderly Network 提供了快速交易和深度流動性,但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能否持續吸引足夠的用戶和流動性提供者。此外,$ORDER 代幣的經濟模型是否能有效激勵長期參與,抑或只是短期的炒作工具,也值得關注。讓我們拭目以待Orderly Network的未來發展。
本文轉載自[鏈茶館],著作權歸屬原作者[茶館小二兒],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系 Gate Learn 團隊,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盡速處理。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Gate Learn團隊翻譯, 在未提及Gate.io的情況下不得復制、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