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可擴展性指的是一個制度允許盡可能多的人參與其中並實現共贏的能力。這是加密貨幣如今成爲一個 $2.9T 資產類別的主要原因。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解釋社會可擴展性是什麼,以及它爲何重要。
2017 年,Nick Szabo 發布了一篇文章,將比特幣描述爲一種名爲《Money, Blockchains and Social Scalability》的社會性突破。強烈推薦閱讀這篇文章。大多數人將加密貨幣視爲純粹的技術,並專注於技術可擴展性,但我贊同 Szabo 的觀點。技術可擴展性確實對社會可擴展性有一定影響,但它不是決定性因素。從長遠來看,最具社會可擴展性的加密貨幣將成爲最大贏家——它們是真正可信中立、並能提供最大效用的系統。
比特幣是第一個可信中立、原生於互聯網的價值儲存工具,對美國、中國、俄羅斯、巴西以及全球數百個國家的人都具有實際用途。所謂可信中立,指的是公平、公正且不受少數羣體操控的系統。可信中立是一種社會構建,它通常以技術爲基礎,但最終仍取決於各種影響人類信任的動態因素。
比特幣的可信中立性是協議在時間推移中逐步贏得的,但其初始是由人來啓動的。比特幣作爲開源軟件發布,任何人都可以閱讀、運行、參與貢獻和公平擁有。它經歷了一次公平啓動(fair launch),沒有給予內部人士任何私下交易的機會,也沒有任何名人、公司或國家參與其中。從一開始,規則就已確立且從未更改。社區在如 Bitcointalk 這樣的論壇上公開討論所有事務。想要理解其精神內核,可以閱讀早期的 Hal Finney 的發言。
比特幣的可信中立性與實用性,是加密行業發展至今的核心原因。最初,它是一場由化名創始人 Satoshi Nakamoto 發起的草根運動——沒有內部持股、沒有明確的司法轄區來源,爲全球任何人提供了一種新型產品。如今,它已成長爲一個 $1.7T 的資產類別,被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政府與公司積極用於價值儲存。比特幣系統的規則依然極難更改,這正是其持續被採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特幣的發展令人驚嘆,但社區在早期做出的“專注於貨幣”這一文化決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開發者的加入,以及圍繞比特幣開發除貨幣之外應用的公司數量。盡管過去 15 年來極端主義者(maximalists)堅持認爲比特幣應該只做貨幣,但事實上,去中心化系統在貨幣之外推動自由與社會進步的潛力仍是巨大的。
社會可擴展性是比特幣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到了 2025 年,任何投資者都必須問的一個問題是:社會可擴展性真的還重要嗎?
今天,按總市值計算,前九大加密貨幣中有四個實際上是公司型代幣(XRP、BNB、SOL、TRON)。這四個代幣的總市值已超過 $312B。
這些代幣擁有強大的敘事能力,但並未贏得可信中立性。它們由小型團隊在已知司法轄區(如硅谷、美國和中國)發起,並將 50% 以上的代幣分配給內部人士(創始團隊和/或風險投資)。這些項目擁有高度協調的市場營銷活動,內部人員參與政府遊說,並進行大量自上而下的公司式運作。這些協議尚未證明自己具備韌性、安全性,以及對單點故障的抵抗能力。它們在性能方面做出了激進的權衡,犧牲了去中心化。
我們可以辯論它們的實用性——可以說,一些人確實發現這四個協議有用,但它們尚未帶來新的使用場景或更廣泛的採用。盡管如此,它們所採用的策略效果顯著。我們確實可以從它們獲取大量價值的成功中得出一個結論:我所描述的社會可擴展性也許並不重要。只要你能協調一個足夠有吸引力的敘事,並讓足夠多的人相信它,這可能就已經足夠了。
但我所押注的,是從長遠來看,社會可擴展性將極爲重要,並將在未來十年內帶來超過 $20T 的價值增長。這也是我們爲何在這裏。如果你關注的是短期回報,我理解你可能會不同意。但我鼓勵你拉遠視角。
時間會證明一切,事情也可能發生變化。但如果你認同社會可擴展性至關重要,並審視現實數據,就會清楚地看到:當前只有兩種加密貨幣同時具備可信中立性與實用性,從而有潛力實現長期的社會可擴展性——那就是 BTC 和 ETH。
BTC 依然穩坐王座,但 ETH 也有可能在社會可擴展性上超越 BTC。原因如下:
與比特幣類似,Ethereum 的可信中立性也是從一開始就建立的。雖然 Ethereum 沒有像比特幣那樣擁有“公平啓動”的傳奇色彩,但僅有 9.9% 的初始代幣供應分配給了內部人士,而且全球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向 ICO 地址發送 BTC 的方式輕鬆獲得 ETH。沒有給予 VC 私下交易的機會,也沒有任何名人、公司或國家參與其中。
Ethereum 最初也採用了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PoW)機制,並在前 7 年內始終運行在 PoW 下,從而實現了更均衡的代幣分配,之後才遷移至權益證明(Proof-of-Stake,PoS)。在早期階段,你並不需要已經持有或購買 ETH 才能參與共識並獲得獎勵,只需貢獻計算資源即可。而原生的 PoS 鏈則常常面臨早期大額代幣持有者主導獎勵分配的問題。Ethereum 從 PoW 過渡到 PoS 的路徑是獨特且常被低估的,這一過程幫助 Ethereum 在早期就吸引到一個龐大且多樣化的利益相關羣體,同時也讓更多人今天有可能參與共識並獲得 ETH 獎勵。
Ethereum 的創始人是 Vitalik Buterin。批評者常常指出 Vitalik 的領導地位,認爲有一位具影響力的已知創始人會損害其可信中立性。但那些一直觀察 Vitalik 行事方式的人都知道,他自始至終以透明和真誠的方式領導項目,並通過強調可信中立性來塑造 Ethereum 的文化。
你不會看到 Vitalik 在社交媒體上炒作投資敘事、追逐金錢、關注和權力——這與很多加密項目中的“主角人物”截然不同。十多年來,他一直是業界最有條件這麼做的人,但他卻始終克制自我。相反,他選擇了自己的方式,強調抗審查性、包容性與透明度,並始終專注於爲開發者建立長期最優的技術架構和價值體系。
實際上,比特幣和 Ethereum 的治理方式是相同的。協議的任何更改都需要礦工、用戶與開發者之間的粗略共識。因此,Ethereum 的變更速度一直比很多 VC 希望的要慢得多。但這種審慎帶來了更高程度的可信中立性,這是 Ethereum 領導層有意做出的權衡。
Ethereum 主網目前有 4 個活躍維護的執行客戶端(Geth、Nethermind、Besu 和 Erigon)和 5 個共識客戶端(Prysm、Lighthouse、Teku、Nimbus 和 Lodestar)。客戶端多樣性以及避免單點故障,一直是社區關注的重點。此外,主網和 L2 上的 EVM 環境已成爲開發者與公司最值得信賴的構建平台。
如今,Michael Saylor 所屬實體持有的 BTC 數量,已遠遠超過 Vitalik 和 Ethereum Foundation 所持有的 ETH 數量。比特幣領域的領導者更早地與政府進行合作,例如支持政治人物和從事遊說行爲。這或許只是因爲比特幣的發展階段更成熟,因而吸引到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也可能最終對比特幣有利。
但 Saylor 及其政府遊說行爲對可信中立性的潛在破壞風險是真實存在的。令人欣慰的是,Vitalik 與 EF 一直抗拒隨市場風向而動去迎合投資敘事的誘惑。Ethereum 的領導層專注於開發者羣體,而 Ethereum 本身如今早已超越任何個人或組織的控制。可以說,對 Ethereum 未來最重要的人,可能是今天仍默默無聞的開發者。
EVM 擁有主導的市場份額與強大的網絡效應
自比特幣將可信中立、原生互聯網的價值存儲引入世界以來,Ethereum 就主導了開發者關注,並成爲所有貨幣之外主要加密用例的發源地,這些用例顯著地將新用戶引入加密世界。Ethereum 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NFT、預測市場、去中心化社交網絡、去中心化身份、RWA、穩定幣等創新應用的基地。這些新用例都在推廣 EVM 錢包和 ETH,作爲可信中立的、原生互聯網的價值存儲。
其中一些用例最初部署在 Ethereum 主網上,如今正轉向構建於 Ethereum 之上的 Layer 鏈。許多優秀的加密公司與開發者更偏好一個可信的開發環境,它能爲他們提供比 L1 更高的控制權與更優的經濟模型,而這正是 Ethereum 的 L2 架構所能提供的。在 L2 或 L3 上構建的開發者,能夠更深度參與其中,同時享受 Ethereum 的安全性、EVM 的網絡效應,並分發 ETH 作爲可信中立、原生互聯網的價值存儲。一些 L2 會蓬勃發展,也會有一些未能成功。對於某些用例,開發者可能意識到部署在主網上所帶來的流動性優勢,是 L2 無法提供的。這兩種結果對 ETH 來說都是好事。
關於 L2 是否提升了 ETH 的價值,抑或是蠶食了主網的手續費收入,已引發大量討論。渣打銀行近期將其對 ETH 的年底價格預期從 $10,000 下調至 $4,000,理由是 Coinbase 推出的 L2 Base 正在蠶食主網費用。這個觀點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L2 的主要價值並不在於爲主網貢獻多少手續費,而在於將 EVM 錢包分發給新用戶,並將 ETH 作爲可信中立、原生互聯網的價值存儲推向更廣泛的用戶羣體。ETH 供應量可根據 Ethereum 生態(包括主網與 L2)的使用情況減少,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特性,已經讓 ETH 相較 BTC 更具通縮屬性。但手續費並不是應用與 L2 的核心貢獻點。
Ethereum 在穩定幣、RWA 和 NFT 領域擁有主導市場份額
Ethereum 現已成爲新一代開發者與大型公司(如 JP Morgan、Blackrock、Coinbase、Robinhood 等)進行資產代幣化的主要生態系統。這一趨勢最初始於加密原生資產,例如可替代代幣與 NFT,但現在正逐步擴展至美元、國債、股票、債券、私募信貸、房地產等更多傳統資產。無論這些活動發生在主網還是 L2 上,以及 L2 最終向主網支付多少費用,都會影響 ETH 被銷毀(burn)的規模。但即便所有活動都發生在 L2,且支付給主網的費用極少,這些用例的採用也在不斷推動 ETH 的分發,使其成爲可信中立、原生互聯網的價值存儲。
可信中立、原生互聯網的價值存儲,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市場機會。黃金的總市值約爲 $20T,而全球 M2 貨幣供應總量約爲 $100T,因此可以說這是一個超過 $100T 的市場機會。
那些通過可信中立性與實用性實現社會可擴展性的加密貨幣,在這一機遇面前處於最有利的位置。雖然目前圍繞這一話題的敘事尚不強烈,但我在生活與加密世界中學到的一個道理是:敘事越強,往往越偏離事實(反之亦然)。那些始終專注本質、不被市場誘惑牽着走的人,將最終獲得回報。
社會可擴展性指的是一個制度允許盡可能多的人參與其中並實現共贏的能力。這是加密貨幣如今成爲一個 $2.9T 資產類別的主要原因。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解釋社會可擴展性是什麼,以及它爲何重要。
2017 年,Nick Szabo 發布了一篇文章,將比特幣描述爲一種名爲《Money, Blockchains and Social Scalability》的社會性突破。強烈推薦閱讀這篇文章。大多數人將加密貨幣視爲純粹的技術,並專注於技術可擴展性,但我贊同 Szabo 的觀點。技術可擴展性確實對社會可擴展性有一定影響,但它不是決定性因素。從長遠來看,最具社會可擴展性的加密貨幣將成爲最大贏家——它們是真正可信中立、並能提供最大效用的系統。
比特幣是第一個可信中立、原生於互聯網的價值儲存工具,對美國、中國、俄羅斯、巴西以及全球數百個國家的人都具有實際用途。所謂可信中立,指的是公平、公正且不受少數羣體操控的系統。可信中立是一種社會構建,它通常以技術爲基礎,但最終仍取決於各種影響人類信任的動態因素。
比特幣的可信中立性是協議在時間推移中逐步贏得的,但其初始是由人來啓動的。比特幣作爲開源軟件發布,任何人都可以閱讀、運行、參與貢獻和公平擁有。它經歷了一次公平啓動(fair launch),沒有給予內部人士任何私下交易的機會,也沒有任何名人、公司或國家參與其中。從一開始,規則就已確立且從未更改。社區在如 Bitcointalk 這樣的論壇上公開討論所有事務。想要理解其精神內核,可以閱讀早期的 Hal Finney 的發言。
比特幣的可信中立性與實用性,是加密行業發展至今的核心原因。最初,它是一場由化名創始人 Satoshi Nakamoto 發起的草根運動——沒有內部持股、沒有明確的司法轄區來源,爲全球任何人提供了一種新型產品。如今,它已成長爲一個 $1.7T 的資產類別,被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政府與公司積極用於價值儲存。比特幣系統的規則依然極難更改,這正是其持續被採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特幣的發展令人驚嘆,但社區在早期做出的“專注於貨幣”這一文化決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開發者的加入,以及圍繞比特幣開發除貨幣之外應用的公司數量。盡管過去 15 年來極端主義者(maximalists)堅持認爲比特幣應該只做貨幣,但事實上,去中心化系統在貨幣之外推動自由與社會進步的潛力仍是巨大的。
社會可擴展性是比特幣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到了 2025 年,任何投資者都必須問的一個問題是:社會可擴展性真的還重要嗎?
今天,按總市值計算,前九大加密貨幣中有四個實際上是公司型代幣(XRP、BNB、SOL、TRON)。這四個代幣的總市值已超過 $312B。
這些代幣擁有強大的敘事能力,但並未贏得可信中立性。它們由小型團隊在已知司法轄區(如硅谷、美國和中國)發起,並將 50% 以上的代幣分配給內部人士(創始團隊和/或風險投資)。這些項目擁有高度協調的市場營銷活動,內部人員參與政府遊說,並進行大量自上而下的公司式運作。這些協議尚未證明自己具備韌性、安全性,以及對單點故障的抵抗能力。它們在性能方面做出了激進的權衡,犧牲了去中心化。
我們可以辯論它們的實用性——可以說,一些人確實發現這四個協議有用,但它們尚未帶來新的使用場景或更廣泛的採用。盡管如此,它們所採用的策略效果顯著。我們確實可以從它們獲取大量價值的成功中得出一個結論:我所描述的社會可擴展性也許並不重要。只要你能協調一個足夠有吸引力的敘事,並讓足夠多的人相信它,這可能就已經足夠了。
但我所押注的,是從長遠來看,社會可擴展性將極爲重要,並將在未來十年內帶來超過 $20T 的價值增長。這也是我們爲何在這裏。如果你關注的是短期回報,我理解你可能會不同意。但我鼓勵你拉遠視角。
時間會證明一切,事情也可能發生變化。但如果你認同社會可擴展性至關重要,並審視現實數據,就會清楚地看到:當前只有兩種加密貨幣同時具備可信中立性與實用性,從而有潛力實現長期的社會可擴展性——那就是 BTC 和 ETH。
BTC 依然穩坐王座,但 ETH 也有可能在社會可擴展性上超越 BTC。原因如下:
與比特幣類似,Ethereum 的可信中立性也是從一開始就建立的。雖然 Ethereum 沒有像比特幣那樣擁有“公平啓動”的傳奇色彩,但僅有 9.9% 的初始代幣供應分配給了內部人士,而且全球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向 ICO 地址發送 BTC 的方式輕鬆獲得 ETH。沒有給予 VC 私下交易的機會,也沒有任何名人、公司或國家參與其中。
Ethereum 最初也採用了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PoW)機制,並在前 7 年內始終運行在 PoW 下,從而實現了更均衡的代幣分配,之後才遷移至權益證明(Proof-of-Stake,PoS)。在早期階段,你並不需要已經持有或購買 ETH 才能參與共識並獲得獎勵,只需貢獻計算資源即可。而原生的 PoS 鏈則常常面臨早期大額代幣持有者主導獎勵分配的問題。Ethereum 從 PoW 過渡到 PoS 的路徑是獨特且常被低估的,這一過程幫助 Ethereum 在早期就吸引到一個龐大且多樣化的利益相關羣體,同時也讓更多人今天有可能參與共識並獲得 ETH 獎勵。
Ethereum 的創始人是 Vitalik Buterin。批評者常常指出 Vitalik 的領導地位,認爲有一位具影響力的已知創始人會損害其可信中立性。但那些一直觀察 Vitalik 行事方式的人都知道,他自始至終以透明和真誠的方式領導項目,並通過強調可信中立性來塑造 Ethereum 的文化。
你不會看到 Vitalik 在社交媒體上炒作投資敘事、追逐金錢、關注和權力——這與很多加密項目中的“主角人物”截然不同。十多年來,他一直是業界最有條件這麼做的人,但他卻始終克制自我。相反,他選擇了自己的方式,強調抗審查性、包容性與透明度,並始終專注於爲開發者建立長期最優的技術架構和價值體系。
實際上,比特幣和 Ethereum 的治理方式是相同的。協議的任何更改都需要礦工、用戶與開發者之間的粗略共識。因此,Ethereum 的變更速度一直比很多 VC 希望的要慢得多。但這種審慎帶來了更高程度的可信中立性,這是 Ethereum 領導層有意做出的權衡。
Ethereum 主網目前有 4 個活躍維護的執行客戶端(Geth、Nethermind、Besu 和 Erigon)和 5 個共識客戶端(Prysm、Lighthouse、Teku、Nimbus 和 Lodestar)。客戶端多樣性以及避免單點故障,一直是社區關注的重點。此外,主網和 L2 上的 EVM 環境已成爲開發者與公司最值得信賴的構建平台。
如今,Michael Saylor 所屬實體持有的 BTC 數量,已遠遠超過 Vitalik 和 Ethereum Foundation 所持有的 ETH 數量。比特幣領域的領導者更早地與政府進行合作,例如支持政治人物和從事遊說行爲。這或許只是因爲比特幣的發展階段更成熟,因而吸引到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也可能最終對比特幣有利。
但 Saylor 及其政府遊說行爲對可信中立性的潛在破壞風險是真實存在的。令人欣慰的是,Vitalik 與 EF 一直抗拒隨市場風向而動去迎合投資敘事的誘惑。Ethereum 的領導層專注於開發者羣體,而 Ethereum 本身如今早已超越任何個人或組織的控制。可以說,對 Ethereum 未來最重要的人,可能是今天仍默默無聞的開發者。
EVM 擁有主導的市場份額與強大的網絡效應
自比特幣將可信中立、原生互聯網的價值存儲引入世界以來,Ethereum 就主導了開發者關注,並成爲所有貨幣之外主要加密用例的發源地,這些用例顯著地將新用戶引入加密世界。Ethereum 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NFT、預測市場、去中心化社交網絡、去中心化身份、RWA、穩定幣等創新應用的基地。這些新用例都在推廣 EVM 錢包和 ETH,作爲可信中立的、原生互聯網的價值存儲。
其中一些用例最初部署在 Ethereum 主網上,如今正轉向構建於 Ethereum 之上的 Layer 鏈。許多優秀的加密公司與開發者更偏好一個可信的開發環境,它能爲他們提供比 L1 更高的控制權與更優的經濟模型,而這正是 Ethereum 的 L2 架構所能提供的。在 L2 或 L3 上構建的開發者,能夠更深度參與其中,同時享受 Ethereum 的安全性、EVM 的網絡效應,並分發 ETH 作爲可信中立、原生互聯網的價值存儲。一些 L2 會蓬勃發展,也會有一些未能成功。對於某些用例,開發者可能意識到部署在主網上所帶來的流動性優勢,是 L2 無法提供的。這兩種結果對 ETH 來說都是好事。
關於 L2 是否提升了 ETH 的價值,抑或是蠶食了主網的手續費收入,已引發大量討論。渣打銀行近期將其對 ETH 的年底價格預期從 $10,000 下調至 $4,000,理由是 Coinbase 推出的 L2 Base 正在蠶食主網費用。這個觀點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L2 的主要價值並不在於爲主網貢獻多少手續費,而在於將 EVM 錢包分發給新用戶,並將 ETH 作爲可信中立、原生互聯網的價值存儲推向更廣泛的用戶羣體。ETH 供應量可根據 Ethereum 生態(包括主網與 L2)的使用情況減少,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特性,已經讓 ETH 相較 BTC 更具通縮屬性。但手續費並不是應用與 L2 的核心貢獻點。
Ethereum 在穩定幣、RWA 和 NFT 領域擁有主導市場份額
Ethereum 現已成爲新一代開發者與大型公司(如 JP Morgan、Blackrock、Coinbase、Robinhood 等)進行資產代幣化的主要生態系統。這一趨勢最初始於加密原生資產,例如可替代代幣與 NFT,但現在正逐步擴展至美元、國債、股票、債券、私募信貸、房地產等更多傳統資產。無論這些活動發生在主網還是 L2 上,以及 L2 最終向主網支付多少費用,都會影響 ETH 被銷毀(burn)的規模。但即便所有活動都發生在 L2,且支付給主網的費用極少,這些用例的採用也在不斷推動 ETH 的分發,使其成爲可信中立、原生互聯網的價值存儲。
可信中立、原生互聯網的價值存儲,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市場機會。黃金的總市值約爲 $20T,而全球 M2 貨幣供應總量約爲 $100T,因此可以說這是一個超過 $100T 的市場機會。
那些通過可信中立性與實用性實現社會可擴展性的加密貨幣,在這一機遇面前處於最有利的位置。雖然目前圍繞這一話題的敘事尚不強烈,但我在生活與加密世界中學到的一個道理是:敘事越強,往往越偏離事實(反之亦然)。那些始終專注本質、不被市場誘惑牽着走的人,將最終獲得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