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三期# 正式啓動!
🎮 本期聚焦:Yooldo Games (ESPORTS)
✍️ 分享獨特見解 + 參與互動推廣,若同步參與 Gate 第 286 期 Launchpool、CandyDrop 或 Alpha 活動,即可獲得任意獎勵資格!
💡 內容創作 + 空投參與 = 雙重加分,大獎候選人就是你!
💰總獎池:4,464 枚 $ESPORTS
🏆 一等獎(1名):964 枚
🥈 二等獎(5名):每人 400 枚
🥉 三等獎(10名):每人 150 枚
🚀 參與方式:
在 Gate廣場發布不少於 300 字的原創文章
添加標籤: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三期#
每篇文章需 ≥3 個互動(點讚 / 評論 / 轉發)
發布參與 Launchpool / CandyDrop / Alpha 任一活動的截圖,作爲獲獎資格憑證
同步轉發至 X(推特)可增加獲獎概率,標籤:#GateSquare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907
🎯 雙倍獎勵機會:參與第 286 期 Launchpool!
質押 BTC 或 ESPORTS,瓜分 803,571 枚 $ESPORTS,每小時發放
時間:7 月 21 日 20:00 – 7 月 25 日 20:00(UTC+8)
🧠 寫作方向建議:
Yooldo
Web3信任進化:從不可篡改到無限重復博弈
Web3世界的信任源泉:從不可篡改到無限重復博弈
在Web3生態中,我們常常認爲"不可篡改"就是終極信任。然而,這只是信任構建的起點。
對於資產本身,帳本的不可篡改確實足以建立信心。比如比特幣2100萬枚的硬頂,以及ERC20代幣餘額、NFT歸屬、跨鏈轉帳等,只要被區塊鏈記錄就足夠可信,無需依賴人爲因素。
但是對於參與者而言,不可篡改的帳本僅僅是一個基礎功能。真正能贏得信任的,不是它"不能改",而是它"不能離開"和"不願離開"。
Web3的信任之道,不在於共識機制或節點,而在於參與者之間的一次次交易。信任是在反復交易中積累的,也是高違約成本的附屬品。它不是憑空產生的"共識",而是在資金周轉、履約擔保中自然沉澱的默契。
在某些傳統金融生態中,真正的"信任層"不僅由血緣、地緣與人情構建,更在一次次交易中確立。金融信用的底層架構,不是帳本,也不是口頭承諾,而是多次博弈後形成的默契。就像和平一樣,信任只存在於可以互相制衡的範圍內。
這些傳統生態或許比華爾街更早明白,了解背景只是入門:真正的信任,不存在於去中心化節點中,也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在一筆筆違約與守約的交易中鍛造的。
高頻重復博弈與跨區域互保
某些地下金融網路的本質,是基於高頻率、長期性交易積累出的信任體系。它的覆蓋範圍並不局限於本地,而是遍及全球各地的移民社區。
這種跨區域金融協作之所以能夠成立,依賴於一個核心結構:高密度重復博弈加上跨區域互保網路。
一位在海外經營的商人,長期通過非正式渠道向國內家族或合夥人調動資金。隨着時間推移,他與中間人之間會形成長期反復的交易行爲。這種結構並非一次性的,它建立在"我敢給你100萬,是因爲我知道你明年還會再找我換100萬"的預期之上。
這些交易網路並不依賴於合同,而是依賴於信任的鎖定結構:家族聲譽、口碑傳承、互保機制,使得即便跨越千裏也能達成"遠程履約"。
違約成本:非正式秩序中的清算系統
在這個體系中,信任並非與生俱來的美德,而是理性選擇的結果。正是因爲違約成本高昂,人們才"不敢違約"。
如果某筆交易違約,不僅會導致本地聲譽掃地,還會通過家族網路、同鄉關係、宗親社群快速傳播,形成不可逆的社會性"清算"機制。這種機制雖然不通過法院,但足以讓人"在海外無法立足"。
這是一種"非法律制裁"的替代系統。它不是官方的,卻比官方更高效,也更具威懾力。
你可以不相信合同,但你不會不在乎整個宗親網路的封殺。
資金的多邊清算網路:無形的交易鎖定結構
這類金融網路的另一個核心機制,是資金的多邊清算網路。
不同的資金中介並非孤立運作,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互爲對方的"通道"與"對沖"。
這就像一種自然形成的"Layer",通過不同節點間的資金流轉,構建出一個高度彈性但強交易鎖定的結構:
這種系統比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任何鏈上橋接協議都更靈活、強韌,盡管它沒有一行代碼。
代碼不可篡改只是入門,鎖倉後的"不離開"和敢於繼續博弈才是"Family"
在Web3中,我們常常將"不可篡改的代碼"視爲終極信任,但這只是冰山一角。
對於資產本身,帳本不可篡改/不撒謊就足夠了。但對一個參與者、一個協議的信任,則有更高維度的邏輯和門檻。
我們不該問:"這協議有沒有漏洞?"而應該問:"這個協議敢不敢和我綁定4年?"並持續貢獻和流動在這個生態中。
鎖倉,是一種經濟博弈中的"自我抵押";ve(3,3),是向社區證明"我不跑路,我願長期玩下去"的博弈承諾。
注:這裏說的鎖倉,鎖的不只是協議裏劃撥給項目方的token,還可以包括了公/私募募集到的資金、協議收入,甚至項目方創始人個人的資金。你/我指的是參與者之間,協議之間。
但大家不要誤會,"鎖倉"只是開始,只是承諾進入整個生態的"投名狀"而已。重要的是後續的重復博弈------敢不敢把價值都留在生態中。
一個DeFi協議真正贏得信任,不在於是否開源,而在於它是否制度性地限制了自己的退出權利、並且持續把資產在生態中流通------敢於長期多次博弈才是信任的基石。
換言之,一個不能被篡改的智能合約,遠不如一個不願離開的對手更可信。
這些年我們追錯的目標 - Web3的信任升級,不是模塊,更是博弈設計
今天的Web3追求高TPS、低Gas、模塊化結算層、去中心化等等。但這些,並不能構建對產品、項目、協議的信任。
信任不是一種技術指標,而是一種長期博弈關係的結構。
傳統金融網路告訴我們:最可靠的關係不是寫在合約裏的規則,而是寫在違約成本裏的結構。
就像非正式金融網路的社會性清算系統,DeFi也應設計成:你若跑路,不只清零聲譽,還得被多邊金融關係清算------鎖倉機制、投票權、治理權綁定,就是這些"灰色清算機制"的鏈上翻譯。
我們應該構建的是一個能讓協議/參與者,敢於無限重復博弈的環境。
記住,共識機制只是冰山上的協議,鎖倉和重復博弈才是水面下的聯盟。
"自己人",不是因爲你說,而是你拿你的時間、金錢和信譽,與你的盟友,共赴深淵。
尾聲:信任的未來,來自無法退出的聯盟
"自己人"不是一句情緒口號,而是最具威懾力的制度:你退出,我也完蛋。
這種制度性的"無法退出","敢持續投入和沉澱"才是Web3應追求的終極信任結構。
技術,能造出帳本;制度,能造出秩序;但只有博弈,才能造出信任。
而最好的信任,不是靠"信"的,而是靠你無法不信。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愛"博"(弈)才會贏
後記
爲了讓文章更具有可讀性,本文只是注重在"重復博弈"的論述中。在沒有了解背景和高違約成本的前提下,讓參與者(主要指的是商人)強行進入重復博弈的環境中也是一種局部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