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的 L1 或 L2 項目跳出來喊口號:“我們每秒能處理 10 萬筆交易!”
有時候是 5 萬,有時候是 100 萬。
具體數字不重要,因爲這些吹出來的 TPS 幾乎都不靠譜。
可擴展性大戰,早就變成了一場誰更能吹的 TPS 比拼。每一個新項目都在堆更高的數字,不管這些速度:
說白了,這種“吞吐量執念”就像你天天開蘭博堵在上班高峯期。車很牛,但場景不對,根本不解決問題。
全球支付巨頭 Visa,服務幾十億用戶,平均每秒只處理 1,700 筆交易。雖然它的理論上限是 24,000 TPS,但幾十年來從來都用不上。
反觀現在的大多數區塊鏈項目,日活連 100 人都不到。
如果你鏈上的交易還不如你 Discord 表情包的數量多,那你恐怕壓根就不是在解決真實問題。
執着於虛高的吞吐量指標,其實正在給用戶帶來真實的傷害。
首先是僞裝的中心化:爲了吹出好看的 TPS,項目方往往犧牲去中心化,只是爲了好看一點的市場宣傳數字。
其次是“僞安全”:爲了趕進度衝性能,安全測試被草率處理,埋下未來被黑客利用的隱患。
再者是人才浪費:一批本該做出有用產品的工程師,反而被綁在優化假數據的跑分任務上。
最後是徹頭徹尾的“數字欺詐”:很多鏈宣傳實驗室TPS多高,一上線就崩。
大家爲什麼那麼熱衷講“極致擴容”?原因其實只有兩個:
用戶的真實需求?基本被放在最後。真正的核心,是讓散戶相信你就是“最後贏家”,而你的“TPS神話”,就是由最會喊單的 VC 當作 KOL 來背書。
如果你是真的在區塊鏈行業裏「建設」,那給你幾點現實建議:
下次看到有人吹自己能跑 50 萬 TPS,問他三句話:這些交易在幹嘛?誰在發?有什麼實際用途?
當他們開始支支吾吾扯什麼“Web3社交”“未來大規模採用”的時候,你就知道答案了。
真正的創新不是爲了炫指標,而是爲了滿足真實需求,在剛剛好的規模上,做出有用的東西。
其他那些堆 TPS 的,只不過是披着科技外衣的昂貴行爲藝術罷了。
P.S.:今天周日有點無聊,就想整點猛料出來,來個沒人點的“真相暴擊”;)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的 L1 或 L2 項目跳出來喊口號:“我們每秒能處理 10 萬筆交易!”
有時候是 5 萬,有時候是 100 萬。
具體數字不重要,因爲這些吹出來的 TPS 幾乎都不靠譜。
可擴展性大戰,早就變成了一場誰更能吹的 TPS 比拼。每一個新項目都在堆更高的數字,不管這些速度:
說白了,這種“吞吐量執念”就像你天天開蘭博堵在上班高峯期。車很牛,但場景不對,根本不解決問題。
全球支付巨頭 Visa,服務幾十億用戶,平均每秒只處理 1,700 筆交易。雖然它的理論上限是 24,000 TPS,但幾十年來從來都用不上。
反觀現在的大多數區塊鏈項目,日活連 100 人都不到。
如果你鏈上的交易還不如你 Discord 表情包的數量多,那你恐怕壓根就不是在解決真實問題。
執着於虛高的吞吐量指標,其實正在給用戶帶來真實的傷害。
首先是僞裝的中心化:爲了吹出好看的 TPS,項目方往往犧牲去中心化,只是爲了好看一點的市場宣傳數字。
其次是“僞安全”:爲了趕進度衝性能,安全測試被草率處理,埋下未來被黑客利用的隱患。
再者是人才浪費:一批本該做出有用產品的工程師,反而被綁在優化假數據的跑分任務上。
最後是徹頭徹尾的“數字欺詐”:很多鏈宣傳實驗室TPS多高,一上線就崩。
大家爲什麼那麼熱衷講“極致擴容”?原因其實只有兩個:
用戶的真實需求?基本被放在最後。真正的核心,是讓散戶相信你就是“最後贏家”,而你的“TPS神話”,就是由最會喊單的 VC 當作 KOL 來背書。
如果你是真的在區塊鏈行業裏「建設」,那給你幾點現實建議:
下次看到有人吹自己能跑 50 萬 TPS,問他三句話:這些交易在幹嘛?誰在發?有什麼實際用途?
當他們開始支支吾吾扯什麼“Web3社交”“未來大規模採用”的時候,你就知道答案了。
真正的創新不是爲了炫指標,而是爲了滿足真實需求,在剛剛好的規模上,做出有用的東西。
其他那些堆 TPS 的,只不過是披着科技外衣的昂貴行爲藝術罷了。
P.S.:今天周日有點無聊,就想整點猛料出來,來個沒人點的“真相暴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