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教我們鏈上第一課的項目,現在自己也在補課求生
4 月 15 日晚,ZKsync 代幣 ZK 出現異常下跌,24 小時內跌幅超過 14%,價格一度跌破 0.04 美元。事件發生後,Bithumb 等交易所暫停了 ZK 的充提業務。
根據鏈上數據,實際的攻擊行爲發生在 4 月 13 日晚 8 點(UTC+8)。攻擊者通過一個空投分發合約的管理員帳戶,調用了合約中的 sweepUnclaimed() 函數,從中鑄造了約 1.11 億枚未被領取的空投代幣。隨後,攻擊者將其中約 6600 萬枚代幣陸續出售,並進行跨鏈轉移。到 4 月 15 日事件被曝光時,攻擊者地址中還剩下約 4468 萬枚代幣。
4 月 15 日晚間 9 點,社區首先在社交平台披露了這起增發與拋售異常行爲。ZKsync 官方隨後回應,確認這是由於三個空投分發合約的管理員密鑰遭到泄露,導致非正常鑄造行爲。官方表示,此次事件僅涉及空投合約,未影響 ZKsync 協議本身、ZK 代幣主合約、治理合約或其他代幣分發計劃。代幣流通量因此增加了約 0.45%,總價值約 500 萬美元。
ZKsync 團隊在事發當晚與交易所進行協調,嘗試凍結相關資金,並呼籲攻擊者歸還代幣以免承擔法律責任。官方強調,該攻擊路徑已無法再次利用,當前系統的其餘部分未受波及。
事件發生後,ZK 代幣價格曾短時反彈,但仍未恢復至事發前水平。截至目前,調查仍在進行中,項目方表示將公布進一步細節。
曾被並列爲以太坊 Layer2 “四大天王”的 ZKsync、Arbitrum、Optimism 和 Starknet,如今的走向已經截然不同。值得一提的是,筆者身邊不少同齡人正是從擼這幾個項目的空投開始接觸鏈上操作,了解錢包、交互、Gas 費這些基礎概念。這些項目不僅承載了以太坊擴容的技術實踐,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爲許多人進入加密世界的起點。
ZKsync 和 Starknet 同屬 ZK Rollup 路線,曾被視作技術派代表,主打更高安全性和數據有效性。ZKsync 以兼容 EVM 的 zkEVM 爲賣點,希望復用以太坊生態工具降低開發門檻,而 Starknet 則堅持自研的 Cairo 語言體系,換來更高性能潛力,但也讓其生態擴展受限。相比之下,Arbitrum 和 Optimism 採取的是技術更早落地的 OP Rollup 方案,依靠樂觀證明實現交易結算,在開發工具鏈和兼容性上更快切入市場。
在生態建設上,Arbitrum 無疑是目前表現最強的項目,不僅有 GMX 等原生 DeFi 項目站穩腳跟,整體應用層分布也更加豐富。Optimism 的節奏則更偏治理和架構擴展,推出 OP Stack、聯合 Coinbase 推出 Base 主網,已經初步構建起“模塊化聯盟鏈”的格局。而 ZKsync 的生態熱度基本停留在空投前後,空投過後多個項目接連跑路,用戶和開發者信心嚴重受損。Starknet 的開發節奏一直較慢,生態擴張進度相對滯後。
用戶活躍度方面,Arbitrum 長期領先,無論是鏈上活躍地址還是交易量都遠超其他幾家,Optimism 緊隨其後。ZKsync 在空投期間曾衝上高峯,但活躍度迅速回落,當前日活已跌至低位。Starknet 的數據則長期平穩,但增長乏力,始終難以突破。
鏈上鎖倉量也能直觀看出項目間的差距。根據 DefiLlama 數據顯示,Arbitrum 以 21 億美元穩居 L2 TVL 榜首,具備一定經濟自循環能力;Optimism 憑借 OP Stack 的擴展潛力也維持了較高預期;ZKsync 的收入長期低迷,TVL僅在幾個事件節點有所波動,長期缺乏增長動力;Starknet 同樣面臨體量不足的問題,收入和鎖倉體量都較小。
從資金橋接數據來看,各項目的生態活躍度差距也非常明顯。根據 Dune 數據,Arbitrum 官方跨鏈橋的累計橋接量已超過 400 萬枚 ETH,穩居所有 Layer2 項目首位;ZKsync 緊隨其後,累計約 370 萬枚,表面上看數據不低,但活躍度已明顯下降。過去 7 天內,僅有 14 位用戶使用 ZKsync 官方橋,橋接總金額僅 5 枚 ETH,幾乎處於停擺狀態。相比之下,Optimism 和 Starknet 的總橋接量本就不高,尚未突破 100 萬枚 ETH。
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 Arbitrum 在鏈上生態方面表現穩健,用戶活躍和項目落地持續推進,其代幣價格走勢卻並不理想。從去年高點約 2.4 美元算起,ARB 價格已回調超過 88%,但當前市值依然維持在 13 億美元以上。這一反差背後,或許與其持續釋放的流通量密切相關。自代幣上線以來,Arbitrum 多次出現大額解鎖,使得市場拋壓長期存在,價格走勢承壓。
曾經的 Layer2 四大天王,一邊代表着以太坊擴容的未來方向,一邊也是無數用戶入場的第一站。但經歷了技術落地、空投博弈、安全事故、項目分化之後,今天的 Layer2 賽道已經不再是高光時刻。
曾經被反復強調的“高性能、低成本、強安全”,如今似乎正在失去吸引力。那些以 Layer2 爲入口的敘事,還能撐多久?在資金和注意力不斷外流的當下,Layer2 真的是通往大規模應用的橋梁,還是只是一種階段性的過渡方案?當初被寄予厚望的項目,會不會最終停在技術演進的中場?
Bagikan
Konten
曾教我們鏈上第一課的項目,現在自己也在補課求生
4 月 15 日晚,ZKsync 代幣 ZK 出現異常下跌,24 小時內跌幅超過 14%,價格一度跌破 0.04 美元。事件發生後,Bithumb 等交易所暫停了 ZK 的充提業務。
根據鏈上數據,實際的攻擊行爲發生在 4 月 13 日晚 8 點(UTC+8)。攻擊者通過一個空投分發合約的管理員帳戶,調用了合約中的 sweepUnclaimed() 函數,從中鑄造了約 1.11 億枚未被領取的空投代幣。隨後,攻擊者將其中約 6600 萬枚代幣陸續出售,並進行跨鏈轉移。到 4 月 15 日事件被曝光時,攻擊者地址中還剩下約 4468 萬枚代幣。
4 月 15 日晚間 9 點,社區首先在社交平台披露了這起增發與拋售異常行爲。ZKsync 官方隨後回應,確認這是由於三個空投分發合約的管理員密鑰遭到泄露,導致非正常鑄造行爲。官方表示,此次事件僅涉及空投合約,未影響 ZKsync 協議本身、ZK 代幣主合約、治理合約或其他代幣分發計劃。代幣流通量因此增加了約 0.45%,總價值約 500 萬美元。
ZKsync 團隊在事發當晚與交易所進行協調,嘗試凍結相關資金,並呼籲攻擊者歸還代幣以免承擔法律責任。官方強調,該攻擊路徑已無法再次利用,當前系統的其餘部分未受波及。
事件發生後,ZK 代幣價格曾短時反彈,但仍未恢復至事發前水平。截至目前,調查仍在進行中,項目方表示將公布進一步細節。
曾被並列爲以太坊 Layer2 “四大天王”的 ZKsync、Arbitrum、Optimism 和 Starknet,如今的走向已經截然不同。值得一提的是,筆者身邊不少同齡人正是從擼這幾個項目的空投開始接觸鏈上操作,了解錢包、交互、Gas 費這些基礎概念。這些項目不僅承載了以太坊擴容的技術實踐,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爲許多人進入加密世界的起點。
ZKsync 和 Starknet 同屬 ZK Rollup 路線,曾被視作技術派代表,主打更高安全性和數據有效性。ZKsync 以兼容 EVM 的 zkEVM 爲賣點,希望復用以太坊生態工具降低開發門檻,而 Starknet 則堅持自研的 Cairo 語言體系,換來更高性能潛力,但也讓其生態擴展受限。相比之下,Arbitrum 和 Optimism 採取的是技術更早落地的 OP Rollup 方案,依靠樂觀證明實現交易結算,在開發工具鏈和兼容性上更快切入市場。
在生態建設上,Arbitrum 無疑是目前表現最強的項目,不僅有 GMX 等原生 DeFi 項目站穩腳跟,整體應用層分布也更加豐富。Optimism 的節奏則更偏治理和架構擴展,推出 OP Stack、聯合 Coinbase 推出 Base 主網,已經初步構建起“模塊化聯盟鏈”的格局。而 ZKsync 的生態熱度基本停留在空投前後,空投過後多個項目接連跑路,用戶和開發者信心嚴重受損。Starknet 的開發節奏一直較慢,生態擴張進度相對滯後。
用戶活躍度方面,Arbitrum 長期領先,無論是鏈上活躍地址還是交易量都遠超其他幾家,Optimism 緊隨其後。ZKsync 在空投期間曾衝上高峯,但活躍度迅速回落,當前日活已跌至低位。Starknet 的數據則長期平穩,但增長乏力,始終難以突破。
鏈上鎖倉量也能直觀看出項目間的差距。根據 DefiLlama 數據顯示,Arbitrum 以 21 億美元穩居 L2 TVL 榜首,具備一定經濟自循環能力;Optimism 憑借 OP Stack 的擴展潛力也維持了較高預期;ZKsync 的收入長期低迷,TVL僅在幾個事件節點有所波動,長期缺乏增長動力;Starknet 同樣面臨體量不足的問題,收入和鎖倉體量都較小。
從資金橋接數據來看,各項目的生態活躍度差距也非常明顯。根據 Dune 數據,Arbitrum 官方跨鏈橋的累計橋接量已超過 400 萬枚 ETH,穩居所有 Layer2 項目首位;ZKsync 緊隨其後,累計約 370 萬枚,表面上看數據不低,但活躍度已明顯下降。過去 7 天內,僅有 14 位用戶使用 ZKsync 官方橋,橋接總金額僅 5 枚 ETH,幾乎處於停擺狀態。相比之下,Optimism 和 Starknet 的總橋接量本就不高,尚未突破 100 萬枚 ETH。
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 Arbitrum 在鏈上生態方面表現穩健,用戶活躍和項目落地持續推進,其代幣價格走勢卻並不理想。從去年高點約 2.4 美元算起,ARB 價格已回調超過 88%,但當前市值依然維持在 13 億美元以上。這一反差背後,或許與其持續釋放的流通量密切相關。自代幣上線以來,Arbitrum 多次出現大額解鎖,使得市場拋壓長期存在,價格走勢承壓。
曾經的 Layer2 四大天王,一邊代表着以太坊擴容的未來方向,一邊也是無數用戶入場的第一站。但經歷了技術落地、空投博弈、安全事故、項目分化之後,今天的 Layer2 賽道已經不再是高光時刻。
曾經被反復強調的“高性能、低成本、強安全”,如今似乎正在失去吸引力。那些以 Layer2 爲入口的敘事,還能撐多久?在資金和注意力不斷外流的當下,Layer2 真的是通往大規模應用的橋梁,還是只是一種階段性的過渡方案?當初被寄予厚望的項目,會不會最終停在技術演進的中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