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來稿:錢包與協議如何將比特幣帶入鏈上世界
十多年來,比特幣一直是加密世界的基石——以其去中心化、抗審查性和可驗證的稀缺性而備受推崇。然而,即便比特幣在市值上持續領先、關注度也不斷升溫,它卻在某種程度上遊離於加密行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DeFi。
根據 Bitcoin Layers 數據,目前僅有約 300 億美元的 BTC(僅佔總供應量的 1.875%)正在參與 DeFi。相比之下,以太坊的 DeFi 中鎖定了大約 500 億美元的 ETH,約佔其總供應量的 23%。
這種懸殊反映了當下比特幣敘事中的一個核心矛盾:雖然 BTC 本身具有巨大價值,但真正被用在鏈上、產生收益的比例卻非常少。這個差距催生了一波圍繞包裝、質押等方式的創新浪潮,目的就是將比特幣引入 DeFi 經濟,讓 BTC 不再只是“躺着不動的金庫”,而是成爲能產出的資本資產。
比特幣層:不同網絡中 BTC 的分布情況,展示了所有被包裝的比特幣
以太坊的 DeFi 生態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提供了豐富的借貸、質押和交易工具。相比之下,原生比特幣仍然很難被高效利用,尤其是對新手用戶而言。比特幣交易速度慢、手續費波動且常常偏高,再加上其底層架構缺乏以太坊那樣的可編程性,使其難以支撐復雜的鏈上應用。
隨着整個加密生態不斷成熟,一個關鍵問題也隨之浮現:比特幣能否真正參與到鏈上經濟中?如果可以,我們又該如何在不讓普通 BTC 持有者面對重重橋接、包裝代幣和復雜應用的情況下,引導他們進入鏈上世界?
比特幣在設計上並不是爲了適應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智能合約生態。它優先考慮的是安全性和去中心化,透過工作量證明(PoW)實現不可篡改的價值儲存功能。這種設計雖造就了比特幣作爲“數字黃金”的地位,卻也使其難以靈活融入如以太坊或 Solana 上那樣可組合的金融應用生態中。
歷史上,比特幣用戶嘗試過幾種繞道方案:
這些選項雖然提供了解決方案,但都不同程度上違背了比特幣社羣的核心精神——安全、簡潔與用戶主權。
2024 年 BTC 持倉增長圖,來源:river.com
對那些希望用比特幣參與鏈上活動的用戶來說——無論是賺取收益、參與治理、還是體驗 DeFi 應用——他們面臨的入口仍然是碎片化、難懂且讓人卻步的。盡管基礎設施逐漸成熟,但用戶體驗仍然滯後,而比特幣所要面對的競爭對手,已不只是其他鏈,而是那些體驗良好的傳統金融平台。
這種使用上的摩擦造成了嚴重的入門障礙。大多數用戶並不想成爲高階的 DeFi 玩家——他們只想用簡單、安全的方式來增長自己的淨資產和 BTC 持有量,而不是在一堆復雜的應用、跨鏈橋和協議之間繞來繞去。這一點從近期大多數比特幣買家主要通過券商、ETF,或是像 Michael Saylor 策略這樣的傳統產品入場就可以明顯看出。
要將下一波用戶真正帶上鏈,而不僅僅是成爲鏈下的持幣者,工具必須在不犧牲控制權、自托管和透明度的前提下,盡可能簡化使用流程。這正是一些新興協議和現代錢包體驗開始發揮作用的地方——它們提供更易用的 DeFi 基礎功能入口,同時又保留了比特幣一貫的核心理念。
更好的用戶體驗不只是錦上添花,而是比特幣進入下一階段普及的關鍵基礎設施。
越來越多新興方案正在嘗試提升比特幣在 DeFi 中的可用性,每種方式在用戶體驗、風險與收益之間,都有不同的權衡取舍:
像 Babylon 和 Lombard 這樣的平台,已推出與比特幣相關的收益計劃,通常通過質押/再質押獲得積分或獎勵代幣,這些獎勵可用於兌換權益或未來空投。這類機制對加密原生用戶和空投獵人極具吸引力,通常需要將 BTC 轉換爲某種標準的包裝 BTC,並將其鎖定在特定產品中以獲取浮動收益。對於懂行的鏈上玩家來說,這類方式可實現較高收益,但也要求用戶具備較高的加密知識,需要手動橋接、包裝和資金操作。
閃電網絡(Lightning Network)、Rootstock(RSK)、Alkanes,以及 Botanix、Starknet 等新興 Layer 正在爲比特幣引入可編程性和速度。這類技術讓比特幣支持快速支付、NFT、類智能合約等功能,用戶也因此能夠通過 BTC 參與網絡質押、做市、借貸,或將其轉爲包裝 BTC,用於不同協議中的 DeFi 活動。隨着越來越多團隊投入建設,這類以比特幣爲基礎的收益生態正不斷擴張。
如 Braavos(注:作者即在此項目工作)這類錢包,允許用戶直接獲得 BTC 收益,無需手動包裝或托管。用戶可在錢包內直接投資 BTC,無需面對橋接或第三方 App 的繁瑣步驟。這些復雜流程如存入、包裝、橋接等,均在後臺自動完成,資金則被部署至特定 DeFi 策略中。此類用戶友好型方式降低了技術門檻,讓更多普通用戶也能輕鬆參與 BTC 收益。
比特幣一直被視爲“價值存儲”的象徵,並確實履行這一使命。然而,隨着鏈上經濟的不斷成熟,比特幣也面臨更大壓力,需要更深度融入這套新型金融基礎設施,兌現其作爲“可信支付系統”的承諾。在不犧牲去中心化與用戶信任的前提下,新的基礎設施必須降低技術門檻,讓普通用戶也能觸達這些鏈上機會。這意味着:
本文提及的 Braavos、Lombard 和 Babylon 等項目正是在實踐這些理念。無論是通過質押獲取收益,還是將比特幣功能嵌入自托管錢包,並自動化背後復雜流程,它們都在不背離比特幣精神的前提下,讓更多人能輕鬆參與 DeFi。
比特幣邁向鏈上經濟不會一蹴而就——也不該如此。謹慎、簡潔和主權控制是一切比特幣理念的基石。但只要有更多工具在尊重這些原則的同時,提供新的功能性,比特幣在整個加密經濟中的角色就將不斷演進。
當下的關鍵,是構建開放、安全、且真正可訪問的系統。如果未來十億用戶將通過比特幣入場,他們需要的是能與自身需求匹配的產品體驗,也需要這些體驗對更廣泛用戶羣體真正友好。
特約來稿:錢包與協議如何將比特幣帶入鏈上世界
十多年來,比特幣一直是加密世界的基石——以其去中心化、抗審查性和可驗證的稀缺性而備受推崇。然而,即便比特幣在市值上持續領先、關注度也不斷升溫,它卻在某種程度上遊離於加密行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DeFi。
根據 Bitcoin Layers 數據,目前僅有約 300 億美元的 BTC(僅佔總供應量的 1.875%)正在參與 DeFi。相比之下,以太坊的 DeFi 中鎖定了大約 500 億美元的 ETH,約佔其總供應量的 23%。
這種懸殊反映了當下比特幣敘事中的一個核心矛盾:雖然 BTC 本身具有巨大價值,但真正被用在鏈上、產生收益的比例卻非常少。這個差距催生了一波圍繞包裝、質押等方式的創新浪潮,目的就是將比特幣引入 DeFi 經濟,讓 BTC 不再只是“躺着不動的金庫”,而是成爲能產出的資本資產。
比特幣層:不同網絡中 BTC 的分布情況,展示了所有被包裝的比特幣
以太坊的 DeFi 生態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提供了豐富的借貸、質押和交易工具。相比之下,原生比特幣仍然很難被高效利用,尤其是對新手用戶而言。比特幣交易速度慢、手續費波動且常常偏高,再加上其底層架構缺乏以太坊那樣的可編程性,使其難以支撐復雜的鏈上應用。
隨着整個加密生態不斷成熟,一個關鍵問題也隨之浮現:比特幣能否真正參與到鏈上經濟中?如果可以,我們又該如何在不讓普通 BTC 持有者面對重重橋接、包裝代幣和復雜應用的情況下,引導他們進入鏈上世界?
比特幣在設計上並不是爲了適應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智能合約生態。它優先考慮的是安全性和去中心化,透過工作量證明(PoW)實現不可篡改的價值儲存功能。這種設計雖造就了比特幣作爲“數字黃金”的地位,卻也使其難以靈活融入如以太坊或 Solana 上那樣可組合的金融應用生態中。
歷史上,比特幣用戶嘗試過幾種繞道方案:
這些選項雖然提供了解決方案,但都不同程度上違背了比特幣社羣的核心精神——安全、簡潔與用戶主權。
2024 年 BTC 持倉增長圖,來源:river.com
對那些希望用比特幣參與鏈上活動的用戶來說——無論是賺取收益、參與治理、還是體驗 DeFi 應用——他們面臨的入口仍然是碎片化、難懂且讓人卻步的。盡管基礎設施逐漸成熟,但用戶體驗仍然滯後,而比特幣所要面對的競爭對手,已不只是其他鏈,而是那些體驗良好的傳統金融平台。
這種使用上的摩擦造成了嚴重的入門障礙。大多數用戶並不想成爲高階的 DeFi 玩家——他們只想用簡單、安全的方式來增長自己的淨資產和 BTC 持有量,而不是在一堆復雜的應用、跨鏈橋和協議之間繞來繞去。這一點從近期大多數比特幣買家主要通過券商、ETF,或是像 Michael Saylor 策略這樣的傳統產品入場就可以明顯看出。
要將下一波用戶真正帶上鏈,而不僅僅是成爲鏈下的持幣者,工具必須在不犧牲控制權、自托管和透明度的前提下,盡可能簡化使用流程。這正是一些新興協議和現代錢包體驗開始發揮作用的地方——它們提供更易用的 DeFi 基礎功能入口,同時又保留了比特幣一貫的核心理念。
更好的用戶體驗不只是錦上添花,而是比特幣進入下一階段普及的關鍵基礎設施。
越來越多新興方案正在嘗試提升比特幣在 DeFi 中的可用性,每種方式在用戶體驗、風險與收益之間,都有不同的權衡取舍:
像 Babylon 和 Lombard 這樣的平台,已推出與比特幣相關的收益計劃,通常通過質押/再質押獲得積分或獎勵代幣,這些獎勵可用於兌換權益或未來空投。這類機制對加密原生用戶和空投獵人極具吸引力,通常需要將 BTC 轉換爲某種標準的包裝 BTC,並將其鎖定在特定產品中以獲取浮動收益。對於懂行的鏈上玩家來說,這類方式可實現較高收益,但也要求用戶具備較高的加密知識,需要手動橋接、包裝和資金操作。
閃電網絡(Lightning Network)、Rootstock(RSK)、Alkanes,以及 Botanix、Starknet 等新興 Layer 正在爲比特幣引入可編程性和速度。這類技術讓比特幣支持快速支付、NFT、類智能合約等功能,用戶也因此能夠通過 BTC 參與網絡質押、做市、借貸,或將其轉爲包裝 BTC,用於不同協議中的 DeFi 活動。隨着越來越多團隊投入建設,這類以比特幣爲基礎的收益生態正不斷擴張。
如 Braavos(注:作者即在此項目工作)這類錢包,允許用戶直接獲得 BTC 收益,無需手動包裝或托管。用戶可在錢包內直接投資 BTC,無需面對橋接或第三方 App 的繁瑣步驟。這些復雜流程如存入、包裝、橋接等,均在後臺自動完成,資金則被部署至特定 DeFi 策略中。此類用戶友好型方式降低了技術門檻,讓更多普通用戶也能輕鬆參與 BTC 收益。
比特幣一直被視爲“價值存儲”的象徵,並確實履行這一使命。然而,隨着鏈上經濟的不斷成熟,比特幣也面臨更大壓力,需要更深度融入這套新型金融基礎設施,兌現其作爲“可信支付系統”的承諾。在不犧牲去中心化與用戶信任的前提下,新的基礎設施必須降低技術門檻,讓普通用戶也能觸達這些鏈上機會。這意味着:
本文提及的 Braavos、Lombard 和 Babylon 等項目正是在實踐這些理念。無論是通過質押獲取收益,還是將比特幣功能嵌入自托管錢包,並自動化背後復雜流程,它們都在不背離比特幣精神的前提下,讓更多人能輕鬆參與 DeFi。
比特幣邁向鏈上經濟不會一蹴而就——也不該如此。謹慎、簡潔和主權控制是一切比特幣理念的基石。但只要有更多工具在尊重這些原則的同時,提供新的功能性,比特幣在整個加密經濟中的角色就將不斷演進。
當下的關鍵,是構建開放、安全、且真正可訪問的系統。如果未來十億用戶將通過比特幣入場,他們需要的是能與自身需求匹配的產品體驗,也需要這些體驗對更廣泛用戶羣體真正友好。